株连惨案历史之最(洪武大屠,*亡人数超过十余万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1www.nygn.cn考古学家

屠杀功臣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

(樊哙是什么人?刘邦的连襟,党和绝对心腹,刘邦临前照样不分青红皂白想杀他)

刘邦临前连樊哙都想杀,要不是萧何战战兢兢估计这小命也得玩完,那几个悲催的异姓王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没一个有好下场。李世民倒是没怎么杀人,但他也阴狠的警告过尉迟敬德,寡人难道不能杀功臣?这位爷也说到做到,晚年杀了张亮侯君集

(开国功臣们最理想的结局杯酒释兵权,功成名就享清福,皆大欢喜)

对于开国皇帝们来说,这些功臣都是和自己一起从卑微时期相扶持,一路从尸山海里杀出来的,开创王朝后要同享富贵。但有些功臣自认是皇帝熟人,颇有些横行不法,无视皇帝,更关键的是他们大多位高权重,手掌重兵,自己在时还压制的住,要是年轻没经验的儿子登基,这些功勋老将服不服?所以对君主来说,那些谦逊、急流勇退的大臣还可以愉快的做朋友,那些为人高调甚至嚣张的功臣,那不好意思,留不得!

(提起朱元璋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杀人杀得多)

所以杀功臣,可以理解,但杀成朱元璋这样的,实在不多,毕竟开国人心未定,皇帝们除了杀几个跳得欢的,其他时间都讲究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但朱元璋可就不同了,这位爷不但杀功臣,员、将领甚至百姓,他都杀。

这就很奇怪了,杀功臣还能理解,杀员或杀将领是何解?

(在朱元璋看来,剪除功臣就相当于“除荆棘”,在他的心中对功臣们十分忌惮)

朱元璋是个很特殊的人,他从至卑至贱的贫民变成了至尊至贵的皇帝,其心态就必定与其他开国君主不同,他对皇权、尊严的执着是其他人所无法理解的。多年的征战又锻造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所以这位爷能杀人,敢杀人,还可以用一些小借口(在我们看来是小借口,但在朱元璋看来就是罪)杀人,杀多少都在所不惜。正因为如此他也在害怕,害怕失去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所以任何对他的冒犯都能解读为对皇帝的背叛,对帝国基业的动摇,于是朱元璋又会举起屠刀,清除所有潜在的威胁。

洪武一朝发生过多次屠杀,初步统计难者人数在十余万人以上!除了那些实在罪有应得之人,更多的都是被牵连的无辜者。

为什么朱元璋要杀这么多人,他又是以什么借口杀人呢?咱们来挨个看看。

胡惟庸案——废相,杀功臣

(三省六部制,朱元璋在废黜了丞相后同样废止了中书省,政务分归六部)

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首,可以说这个案件彻底拉开了朱元璋大屠杀的序幕,此事影响深远是胡惟庸以一己之力宣告了宰相制度的终结,杀胡惟庸后,朱元璋乘机裁撤了宰相一职,废黜了中书省,政务分归六部处理,有着千年历史的宰相一职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皇权专制得到了空前加强,从此以后皇帝真正“大权独揽”;就是这也开了屠杀功臣的滥觞,如果说胡惟庸案之前只是少数功臣“作”导致身家灭,在胡惟庸案之后老朱彻底解开了封印,开展了一场场屠杀,其屠杀人数之多,范围株连之广堪称历朝之最。

那么胡惟庸案是个什么情况呢?

李善长淮西集团之首,在大明开国后担任丞相,大权在握)

其实还得从朱元璋手下的功臣派系开始说起,作为安徽人,大明的开国勋贵们几乎全都来自淮西,文以李善长为首,武以徐达为首,这些人在大明开国后把持朝政,占据朝堂高位,在政界都极有影响力。洪武六年淮西集团的李善长推荐同乡兼亲家的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这位老哥政务能力不咋地,但培养心腹,打击异己的能力倒是一流。作为淮西集团新的首脑,朝廷尊贵的丞相,许多员也愿意投奔胡惟庸门下以换取高厚禄。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都是胡惟庸的爪牙,而随着权力的不断上升,胡惟庸“作”的一面开始展现出来,这哥们独揽大权(右丞相汪广洋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好先生,被胡惟庸当面团揉捏都不敢吭声),内外诸司所上奏章这货先行取阅,只要对自己不利的就隐匿不报。作为丞相有提拔处罚之权,所以胡惟庸也借此贪赃枉法,营私舞弊。

(胡惟庸胆子大到连徐达都敢动,只能说这时候他已经疯狂了)

这货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刘伯温的胡惟庸逃不了关系(虽然不是野史小说里那样下,但胡惟庸派人诬告刘基心藏不轨,占据风水宝地,让刘伯温忧愤成疾去世),徐达虽为淮泗集团一员,但他谨小慎微,所以对跋扈乱政的胡惟庸深恶痛绝,他将胡惟庸的劣迹一一上疏朱元璋,胡惟庸这货怀恨在心竟然试图暗杀徐达,如此狠嚣张,可见当时胡惟庸权力之大。

(刘伯温的与胡惟庸脱离不了关系,但作为江浙派领袖,刘伯温和胡惟庸更多的是政治斗争)

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嗜权如命,你还敢他的权岂不是嫌自己命长?老朱本来就对淮系集团日渐膨胀的权力有所警惕,所以才在洪武四年强迫李善长告老还乡,任用胡惟庸也是看在这货没啥背景,容易控制。但出乎老朱意料,原本老实的胡惟庸在相数年间遍植朋党,反而让他觉得大权旁落,于是老朱开始隐忍,放任胡惟庸继续胡作非为,等到合适时机,老朱的屠刀举起来了。

(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杀功臣)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枉法诬贤”“擅权枉法”“蠹害政治”等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又把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给杀了,胡惟庸后老朱还不过瘾的给他加了“通倭”、“通虏”和“谋反”,反正屎盆子是一个接一个的扣。于是胡惟庸案开始扩大化,作为胡惟庸的亲家,李善长因为是开国元勋所以被免于追究,但这事儿还远远没有结束,胡惟庸案成了老朱打击、杀害淮泗功臣的一大借口。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弟弟李存义曾经与胡惟庸串通谋反,于是李存义父子被杀。洪武十九年明州卫指挥林贤被控告通倭,这事儿是受胡惟庸指使,被杀(胡惟庸都了五年了,还能把屎盆子往人脑袋上扣)。洪武二十三年,老朱开始清算老朋友李善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诛杀李善长三族,随后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控告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雄这些侯爷曾经与胡惟庸串通“共谋不轨”,于是全部被杀。这前前后后诛杀将近三万人,淮泗集团的勋贵们受到了严重打击。

空印案——冤案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其实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这件案子可大可小,而且还颇有几分情有可原,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乾隆甚至雍正朝,其实顶多就是一番申斥,可不巧遇上朱元璋这么个石头里还要熬油的主儿,员所犯下的任何小错都是对皇帝的不敬,都是要掉脑袋的。

(古代缴纳赋税图)

啥是空印案呢?按照朝廷规定,每年各地方衙门州府县要向户部缴纳当年赋税,还要派遣审计吏前往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项目,并核对所在衙门缴纳中央府的钱粮需等事宜。朝廷对应缴纳钱粮数目要求很严格,账目必须和已经提交到户部的赋税完全一致才能结算,只要稍微有点儿对不上整个文册就得驳回,必须重新书写盖上原来衙门的印章才算真实有效。

这事儿要搁咱们不成问题,各种快递隔日达,实在不行坐飞机高铁也不耽误事儿。但在明朝可就不同了,那时候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距离首都南京近一点的州县而还好,您想想远在宁夏、云南等遥远地方的员可咋整?毕竟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也会有消耗,所以从运送到户部接收这个数字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个差额只有到户部申报时才能知道。

(如果和户部给出的数目对不上,又得重新誊写并加盖衙门公章,大半年的路就白赶了!)

偏偏朝廷可不管这么多,只要数目对不上,重写!光赶回去就得小半年,再赶过来估计都能把来年的数目支出也带过来了,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员们往往都会事先准备已经盖过大印的空白文册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元朝开始就有的习惯性做法,不是员们徇私舞弊,实在是没法子的事儿),甚至还有员们只拿着空印文书,到了京城后再填写实际数目。

(员们图方便,但在朱元璋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结果这事儿让朱元璋知道了,这个铁皇帝大发雷霆,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员们相互勾结,糊弄皇帝呢,这样藐视皇权,触犯权威实在是该杀!皇权这个东西,虽说是至高无上,但历朝历代尺度不同,但朱元璋对这却玩意无比看重,所以明太祖一朝经常出现员稍有小错动辄抄家流放,杀头也是家常便饭的事儿。

您说说这件事员们固然有责任,真正有问题的其实是这个板制度,说他们全部中饱私囊也确实冤枉人家,毕竟这些员主要是图省事。可朱元璋没管这么多,他不分员好坏,是否真有贪污,一棍子把一船人全部打翻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只要是敢用空印的,正印全部(注意,是全部)处!下属员们充边疆。

全部处,这个数目得多大?估计也就南京附近的员们能够逃离一劫,西南、东北和西北那些远方的臣子们都被屠杀一空,《明史·刑法志》记载了郭桓案“系者数万人”,而“二狱(就是指空印案与郭桓案)所诛杀已过当。”也就是说这场屠杀中有数万员或被杀头或受到株连。遇上这么个杀人魔王,也就难怪员们在洪武一朝要战战兢兢了!

郭桓案——贪污

胡惟庸案杀了一大波功臣,空印案把员们屠杀一空,朱元璋的目标转向了民间富户。我为什么说在朱元璋一朝当贫农最安全呢?您看看这郭桓案就知道了,洪武一朝,就算是当富农都不保险。

(郭桓案,一件迷雾重重的贪污案)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和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与户部侍郎郭桓等人营私舞弊,侵吞国家公共财产,于是将其逮捕审讯。审判结果让老朱大吃一惊郭桓等人可谓劣迹斑斑,胆大包天,他们不但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的赋税,从中卡扣浙西上缴的粮食两百多万石,而且在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向百姓们增加诸如神佛钱、库子钱和口食钱等赋税,这些货们还伙同各省市吏一起盗卖皇粮以谋取利益。

老朱生平最恨的是啥?贪污舞弊,这和他自身的悲惨经历有关系,当年他的父母就是因为员贪墨了赈济粮活活饿,所以在洪武一朝,只要涉及到了贪污就是罪,甭管您贪多少,看看那个收了十六两银子就被扒皮的县吧,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于是在老朱的授意下,审刑司吴庸把郭桓等人好是一通拷打逼问,于是这件贪污案的范围越扩越大,不但囊括了全国十二个布政司的大小员,朝廷高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也榜上有名。,按照吴庸的说法这些员上下勾结导致朝廷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那后果我们都不用猜,盛怒之下的老朱“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吏,系者数万人”,把六部侍郎和全国布政司的吏们杀了个一干二净,既然朝廷可是损失了一大批皇粮(都被这些吏们给低价卖出去了,卖给谁呢?民间百姓),那这损失得追回来啊。于是老朱又在全国范围呢开始了追赃,这下全国的老百姓们可就遭了秧,“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一场贪污案件变成了让全国中产阶级破产的惨剧!

民怨沸腾,眼看着百姓们的情绪控制不住,老朱开始甩锅,大明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是受该的吴庸蒙蔽,所以为了平息民愤,老朱把吴庸给杀了......可见给老朱当狗也不安全啊!

蓝玉案——杀将

(洪武末年的蓝玉已经隐隐成为了界第一人)

蓝玉是什么人?洪武末期方的顶梁柱,在徐达等人或被杀或逝后,蓝玉迅速成长并成为界的一颗新星。蓝玉很能打,在洪武二十一年他就率领大追击蒙古,一直打到捕鱼儿海,俘虏蒙古贵族平民将近八万多人,随后他又多次征讨蒙古,立下赫赫战功,隐隐有朝廷第一武将之势。

(捕鱼儿海之战,号称是蒙古人的“靖康之耻”)

但蓝玉又不是个谦逊之人,您要搁徐达这时候肯定夹着尾巴当孙子,可蓝玉不同,人家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本来身份就尊贵,再加上自己统兵多年,在中威望极高,又立下如此大功,天生的狂妄再带着居功自傲(蓝玉认为自己是朝廷柱石,又有大功,就算跋扈一点老朱肯定也会投鼠忌器)让蓝玉开始了作之路。一方面他任免将校,进退自专,中大权都集于他一人之手,他霸占民田,私蓄奴婢,还让奴才们贩卖私盐来收取暴利;另一方面蓝玉极为勇猛善战,打起蒙古来如同砍瓜切菜,保卫了帝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于是蓝玉越发跋扈。

人呐,最要紧的就是不能自持功劳,不管是古代的将领还是现代的员工都是为老板或皇帝打工,您要忘乎所以不把领导放在眼里,这在咱们现代就是离职走人,而在古代呢,那就是要命的事儿了。

(杀了蓝玉后,朱元璋在队开始大清洗)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这应该是一场冤狱,蓝玉这人跋扈嚣张是有,但未必想过改朝换代。但朱元璋等得就是这个机会,他早就看蓝玉不顺眼了,于是抓了蓝玉后拷问一番,蓝玉“招认”自己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商议谋反,这下朱元璋来精神了,之前李善长一案不是还有一些勋贵苟延残喘么,是时候送他们一起上路了!于是打击面迅速扩大,超过两万人被杀,其中包括一个国公,十三个侯爷,两个伯爵,朱元璋还不解恨得自己写了一本《逆臣录》昭告天下,里面就记载了这些图谋不轨的乱臣贼子。

至于蓝玉,老朱杀了他三族,本来谋反之罪要凌迟处,但谁让朱元璋心善呢,于是凌迟改剥皮,蓝玉同志的皮就被剥了下来。朱元璋还丧心狂的把人皮送到蓝玉的女儿蜀王妃那里当“纪念品”!至于蓝玉中的那些将校,和逆贼如此接近,你们也是逆党,于是队也迎来了一波大清洗,蓝玉一案过后,“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经过四场大屠杀,朱元璋终于铲除了所有可能对皇权有威胁的潜在因素,没有权臣,没有阀,也没有人敢背叛他,欺骗他,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朝廷上下员战战兢兢,见到他就如同神仙一样卑微顺从,看来他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由于他屠戮功臣直接导致了建文帝无将可用,朱棣靖难成功)

真的如此么?讽刺的是由于功勋大将大多被杀,到了他的孙子建文帝时已经无人能抵挡朱棣的“靖难”大,他废弃了丞相,但后世君主并没有他这样的精力和权欲,于是内阁又被发明了出来,首辅的权力和丞相也没什么差别。有明一朝政治昏暗,贪污不断,东厂锦衣卫间谍横行,这些,恐怕是朱元璋万万想不到的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