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下雨是中国之最(郑州特大暴雨内涝,是天灾
在凌晨时分,河南省水利厅发布了震撼消息:河南此次降雨量极为罕见,堪称“超5000年一遇”。这场特大暴雨席卷郑州,引发了关于城市排水问题以及应对天灾能力的热议。
遭受暴雨侵袭的河南省郑州市主城区,犹如一片汪洋大海。关于此次暴雨的降水量,有人形象地将之比作是107个西湖的水在一小时内倒灌郑州。气象学专家们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这种比喻并不科学严谨。据气象部门统计,郑州在短短三天内的过程降雨量已经突破了自1951年建站以来的60年记录。尤其是7月20日的降雨峰值,雨量之大,已经打破了中国的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面对如此罕见的暴雨,为何人们还在讨论郑州的“海绵城市”显得如此疲软?实际上,“海绵城市”是一种旨在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在面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吸纳、存储、净化并释放雨水。郑州为了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老师所言,“海绵城市”主要设计来解决中小雨和一定量的地表水问题。对于像郑州此次的特大暴雨,其水处理能力仍然有限。
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的规划和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预警系统的建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治理预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开发导致土壤涵水能力下降,内涝风险增加。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规划城市建设,减少土地硬化,增加绿地和水体,提高城市的渗水能力。市民也需要提高对于极端天气的警惕性,遵循相关部门的预警和建议,共同应对这样的自然灾害。
这场特大暴雨给郑州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科学的应对策略。无论是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还是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