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新学期有这些变化
重塑校园活力:课间活动、课后服务的革新与校园环境的蜕变
一、课间活动的全新演绎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课间活动不再仅仅是短暂的休息。如今,多地学校已经行动起来,将课间休息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并增设了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比如运城市明远小学的“阳光课间2.0”计划,巧妙地将传统游戏如丢手绢、滚铁环融入其中,既提升了学生的体能,又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还推出了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1+X”套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包含了集体律动和自选项目,如魔方、街舞、棋类等。
二、课后服务的升级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拓展
除了课间活动的优化,学校也在课后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学校将课后服务与学科实践紧密结合,比如青年路小学东山分校通过“AI启智 创想未来”主题墙展示编程、人工智能知识,点燃学生对科技的热情。为了解决学生课余时间不足的问题,学校还设置了手工、绘画等兴趣活动。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部分地区甚至试点向寒暑假、节假日延伸,打造真正的“第二课堂”。
三、校园环境的革新与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
校园环境的改善也是近年来的一大亮点。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墙面设计成为新的趋势。例如青年路小学的外墙设计就融入了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在教学管理上,学校也更加注重规范化。均衡编班、作业与课堂的管控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禁止利用课后服务讲新课,严控作业总量,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师生互动的强化与教育生态的改善
师生互动的加强也是近年来教育的一大进步。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讲师”转变为与学生互动的“玩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平等的交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综合能力。如劳动责任感、科技素养等,实现了“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育人目标。
关键数据与政策支撑: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小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在课后服务方面,多地已经实现了“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全覆盖。为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超过70%的学校已经将人工智能、编程纳入课后服务内容。这些数据和政策的支持,无疑为校园的革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