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电影之最(这部电影让卓别林背井离乡,却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1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1938年,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明星开始准备拍摄一部讲述一位二十世纪恶魔的电影。

查理·卓别林看上去看上去有点像阿道夫·希特勒,这部分是因为希特勒也留着一撮像小流浪汉一样的“牙刷胡”。

通过对这种相似之处的挖掘,卓别林构思出了一部独裁者和贫民区的犹太理发师被错认的讽刺剧。最终的产物,就是上映于1940年的《大独裁者》。

它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拿到了他电影生涯的最高票房,尽管这部电影后来导致他步履艰难,而且间接导致他离开美国,背井离乡多年。

在1938年,希特勒尚未被众人看成是恶魔的化身。美国境内的孤立主义力量宣扬一种对危机四伏的欧洲的不干涉政策,而且希特勒灭绝犹太人政策的传言还受到反犹主义团体的欢迎。

一些最早反对希特勒的人士——包括西班牙内战中的反佛朗哥的美国志愿者——日后被看成是“天真的反法西斯者”。当希特勒还被看成是一位同盟者时,人们怀疑他们可能是共产主义者。

《大独裁者》以谴责独裁主义、颂扬民主与个人自由的一段演讲结束。

这段长篇大论,左派听起来觉得是美国的价值观的基石,右派听起来像是“左倾”主义教条。如果卓别林不这么“天真”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拍出这部电影来。

随着种族浩劫的恐怖为人们所知晓,希特勒便不再那么好笑,一点也不。

马克斯兄弟极具前瞻性地在1933年拍出了《鸭羹》由格劳乔来扮演独裁者独裁者鲁弗斯·T·费尔弗莱的这部喜剧片,充满着一种在欧洲已经开始形成的不祥征兆。

一直到1942年,德国流亡者恩斯特·刘别谦拍出了《你逃我也选》,片中扮演一位演员的杰克·本尼被卷入纳粹占领的波兰

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很显然是在嘲笑希特勒,他在他的自传中说,如果他当时并不对纳粹恶魔知根知底的话,电影本该只是有趣而已。

事实上,这部电影对希特勒的揶揄,使得它在西班牙、意大利以及中立国爱尔兰被禁止放映。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其放映所造成的轰动效果,今天人们恐怕难以想象。

没有一位虚构人物像小流浪汉那样广受人们的热爱,而且尽管严格来说,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并不扮演小流浪汉的角色,但他长得像他。

本片不是一部滑稽故事,而是一个政治讽刺。

剧情给表演留下的余地并不大。主角是一位“一战”中的随理发师。他救了名为舒尔茨的德飞行员一命,带他飞到安全之地。

飞机的坠毁使他患上了健忘症,在多年时间里不知道自己是何许人也。后来他康复了,回到了在托马尼亚国他开的理发店,却只发现独裁者辛格尔大权在手,他用的不是万字旗,而是双十字旗。

他的突击队扫荡而过这个犹太人居住区,他们打碎玻璃窗,逮捕犹太人(实际上,”集中营”这个名词很早就开始使用了)。

但在舒尔茨——他后来成了副部长—的介入下,这家理发店被保护起来,因为他认出了这位理发师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理发师(没有名字,就如同小流浪汉)和女杂工汉娜(宝莲.高黛饰,卓别林的妻子,彼时两人已经貌合神离)陷入爱河。

而且他还受到他过去邻居们的好心帮助,他和不忠的舒尔茨都被投入集中营,随后,辛格尔在一次划船中遇上倒霉事,然后被误认为是理发师,也被误投入集中营。

正好在这时,理发师和舒尔茨偷取了队的制服成功越了狱。现在,,这位理发师被大家当成了独裁者本人。

延续着经典卓别林传统的这部电影,充满各种插科打诨和夸张好笑的场景。例如那段著名的由辛格尔与那个被当成玩物的地球所跳的芭蕾舞。

还有一个桥段,拍的是五个男人啃咬布丁的场景,他们被告知若自己吃到塞有硬币的布丁的话,必须献身于刺杀辛格尔的事业。

没人想吃到那枚硬币,大家都在进行着作弊行为,但发生了什么?——请亲眼看吧。

而且还有一段又长又搞笑的插曲,邻国巴克特里亚的独裁元首本济尼·拿帕仑前来进行国事访问

拿帕仑这个人物明显是在模仿墨索里尼,他不愿坐在矮椅上,于是短小的辛格尔便无法高高在上,俯视着他。

然后当这两个人坐在相邻的理发椅上时,他们轮流摇着椅子,想让自己显得比对方更高。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由敬礼引发的混乱场景,也令人喷饭。卓别林还将两位,独裁者与巨大的欢呼人群的新闻素材进行了交叉剪辑。

在1940年,这部电影本可能遭到严重控告,因为卓别林将他那滑稽的角色用在了希特勒身上,试图将后者如同一位小丑那样嘲弄。

这种尝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们对这部幽默的电影反响热烈。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提名,分别为最佳电影、演员、配角、剧本和音乐。

但那个时代的观众,包括其后的观众,也感觉到这部电影的结局是一个胡同这位冒充辛格尔的理发师,做了一段代表卓别林本人观点的三分多钟的长篇大论。

不可思议的是,没有人试图阻止这位山寨辛格尔,卓别林直接对着摄影机讲话,陈述着自己的观点,没有笑料点缀其中,中间只切了三次镜头。

这位理发师的言论,可能将通过无线电广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听到。

他的发言足够真实,它使得这部喜剧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让电影以讲座的形式结束,后又跟了一个高黛背对着天空的轮廓、满心欢喜地憧憬着辛格尔所说的来自未来的镜头,音乐响彻云霄。

这个尾声在当时不起作用,现在也同样如此,卓别林摘下他幽默的假面这一做法是致命的,它唐突地改变了影片的基调,令我们纳闷他到底要滔滔不绝地讲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不应该在喜剧片中出现)。

这部电影就像是以社论结尾的喜剧片。

尽管如此,卓别林(1889—1977)依然执意保留这段演讲。这可能是他之所以要制作这部电影的原因。

他以小流浪汉的形象及他本人的一百五十万美元作为赌注来实现嘲讽希特勒的目的(这在引导成千上万人去犹太避难中心方面是有帮助的)。

他发表了他的声明,可能会赢得大量观众,而且在导向最终演讲之前的所有场景中,他展现了其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

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是我们所期待的卓别林式电影,也是一部勇敢的电影。他后来再也没有演过留着一撮小胡子的小人物。

现在,再讲一段回忆。1972年,威尼斯电影节举办了卓别林电影全集回顾展,放映胶片来自他本人的收藏。

在回顾展结束之夜,他的杰作《城市之光》在圣马可广场的户外放映。广场灯光熄灭,管弦乐团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停演,电影在一个巨幕上放映,人们驻足观看。电影结尾,盲人卖花女孩重见光明,她明白了小流浪汉是她的教星,全场观众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随后,一束光从黑暗中升起,照亮了广场上方的一个阳台,一位小男人走了出来,向大家挥手。

人们欢呼雀跃,掌声经久不息,就如同他在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的盛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