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卫国有哪些人才?他们分别有什么事
卫国虽小,却孕育出了诸多卓越人才,堪称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战国时期卫国的名人风采。
不得不提的是吕不韦。这位来自卫国濮阳的传奇人物,早年经商于阳翟。当他遇到嬴异人时,便察觉到其非凡之处。因秦国与赵国间的紧张局势,嬴异人在赵国备受冷落。吕不韦独具慧眼,认为嬴异人潜力巨大,因此全力助其回到秦国。嬴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吕不韦自然功成名就,被拜为秦国丞相,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他不仅辅佐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不朽功勋,还主持编纂了融汇先秦诸子学说的《吕览》,对后世影响深远。
接下来是吴起,这位战国初期的著名将领,虽为卫国人,却未为卫国效力。他曾在鲁国大败齐国,后又多次击败秦国大军。公元前389年,吴起更是以少胜多,大败阴晋的魏军。离开魏国后,他又来到楚国,开创了一番事业。吴起出将入相,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的楚国的变法增强了国家实力。可惜,因变法得罪贵族,吴起最终在楚悼王去世后惨遭杀害。他的著作《吴子兵法》流传后世,与并称“孙吴”。他在武庙中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还有商鞅这位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卫国国君后代。与吴起类似,商鞅也未在卫国效力,而是投奔了旁边的魏国。在魏国他并未受到重用,于是决定投奔秦国。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商鞅在这场朝会上舌战群雄,成功推动了变法的实施。商鞅的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些卫国英才,虽身处小国,却胸怀大志,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勇气,在战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传奇故事,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崭露头角,国力大增。这场变革不仅使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更为其后续的大举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同历史上的吴起,商鞅也因变法而遭到了不幸的命运。公元前338年,随着秦孝公的逝世,商鞅遭到了公子虔的诬陷,被指为谋反。他在彤地(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一战中失利,最终命丧黄泉。他的尸身被运至咸阳,遭受了残酷的车裂之刑,家族也被株连杀害。
在战国末年,荆轲(?—公元前227年)这位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的勇士走进了历史的舞台。他,字次非,是姜姓庆氏的后代,也是一位著名的刺客。由于弱小的卫国难以留住人才,荆轲并没有留在自己的故乡。根据史书记载,荆轲喜欢读书和击剑,他为人慷慨侠义,游历四方。后来,他被田光推荐给燕国。
当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时,荆轲的命运与历史紧密相连。燕太子丹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荆轲向太子丹献计,计划以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及燕督亢地图献给秦王,趁机进行刺杀。太子丹不忍杀害樊於期,荆轲只好私下会见樊於期,向他说明实情。樊於期为了成全荆轲而选择了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踏上了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嬴政的征程。当荆轲与秦舞阳进入秦国后,秦王在宫廷中隆重地召见了他。在献验樊於期的头颅和燕督亢地图的过程中,图穷现,荆轲突然发起刺杀。秦王躲闪及时,荆轲未能刺中。最终,他被秦王的侍卫所杀。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始皇嬴政对燕国充满了仇恨。不仅策划此次刺秦行动的燕太子丹丢掉了性命,燕国也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国彻底消灭。
荆轲的英勇事迹和悲壮命运,成为了历史上一段动人心魄的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追求正义、勇于牺牲,为信仰而战。商鞅和荆轲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也让我们深刻思考变革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历史的洪流中,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存不易,而人才流失更是国家衰败的写照。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