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7.0级地震:听专家解读灾区饮食卫生注意事项
四川新闻德国网报道,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的这场震撼人心的地震之后,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在此关键时刻,四川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专家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对于受灾群众来说,饮食卫生是首要关注的要点。他们强调,喝清洁的饮用水至关重要,生水应烧开后饮用。饭前便后洗手,制作食品前也要确保双手清洁。制作食品时,原料要用清洁的水清洗,避免使用污水。食品要烧熟煮透,确保食品安全。生熟食品要分开制作放置,避免交叉污染。剩余饭菜要及时冷藏,食前确保没有变质,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除此之外,专家还特别强调了集体供餐的饮食卫生要点。集体供餐应在室内或搭建的简易厨房内制作食品,做饭场所必须远离垃圾和厕所,并处于这些污染源的上风向。制作食品的原料应新鲜、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加工场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以及非食用原料。炊事员必须由健康人员担任,制作食品前要清洗好原料,生熟食品要分开制作放置。制作食品的场所要保持清洁,容器餐饮具要清洗消毒。做好的饭菜应尽快食用,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要超过4小时。
对于地震灾区的营养保障,专家指出,首先要保障基本饮水、食物与营养需要,保持抵抗疾病能力。对于特殊脆弱人群,如婴幼儿童、孕妇乳母等,在食物供给上要与一般人群加以区别。一般人群要保证水等饮料的充足供应,保证能量供应,并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供应。特殊脆弱人群如婴儿和五岁以下的儿童,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营养需求,提供针对性的食物和营养补充。
对于孕妇和乳母来说,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至关重要。每日的饮食应以米面为主,建议每天摄入1-2斤米面,搭配一个鸡蛋和一包饼干(100g/包)。多饮汤汁,每天一袋牛奶(500ml)和2-3瓶矿泉水(500ml/瓶)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确保丰富的食品摄入,可以适当增加罐头肉、火腿肠等鱼、禽、瘦肉的摄入。孕妇还需按照说明服用叶酸补充剂片,并食用加碘食盐以满足特殊时期的营养需求。
救灾人员的营养保障
在救灾过程中,保障救灾人员的饮食与营养需求是维持他们体能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对于高劳动强度的一线救灾人员,充足的饮水是首要保障,每人每日至少需饮用2500ml水(约4-5瓶矿泉水)。为了保证能量供应,应多摄入含油多的食品。他们还需要补充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片,并增加其他包装食品如午餐肉、鱼肉罐头等的供应。对于其他救灾人员,应保证水等饮料的供应,每人每日至少1500ml,同时保证能量供应,多吃米饭或方便面、饼干等。也要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建议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片,并增加其他包装食品的供应。
在救灾过程中,饮食安全同样重要。应注意防止食品受到各种污染,如细菌、霉菌等。在加工食品时,应采取防蝇、防鼠措施,保持餐具的洁净。有些食品在灾区是不适合食用的,比如被水浸泡的食品、已死亡的畜禽等。在食用应急食物时,应注意先食用容易变质的食品,不能食用在室温下放置两小时以上的食物。
为了满足救灾人员的饮食需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食品建议:每日进食方便面3桶、饼干3包、火腿肠4根、榨菜2包和熟花生米2把可满足一线救灾人员的基本需要。对于其他救灾人员来说,可以多吃米饭或方便面、饼干2包、火腿肠2根和榨菜1包等。牛奶、午餐肉、鱼肉罐头和卤蛋等也是推荐的食品。
无论是孕妇、乳母还是救灾人员,合理的饮食安排和营养保障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基本需求的也要注意饮食的安全与卫生,确保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