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何一生未能封侯?
今天奇闻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的文章,希望你们会喜欢。
在汉武帝时代,经历前期的韬光养晦之后,一场决定性的反击匈奴的战争拉开了帷幕。为了表彰军功,只有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才能被封为侯爵。边疆名将李广一生征战无数,却未能获得侯爵之位。为什么他的同时代战友卫青和霍去病却能轻易得到侯爵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宠臣。自西汉建立以来,分封制度一直严格遵循着非议异姓不得封王的原则。虽然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汉武帝的明智之处。他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奖励和激励将士,而非仅仅为了宠信宗族子弟。封侯的标准主要还是以军功为主。那么,是李广的军功不如卫青和霍去病吗?这取决于我们站在何种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实际上,李广的成名远早于卫青和霍去病,他也参与了讨伐匈奴的战争。他与卫青、霍去病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李广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却遭遇了失败,被俘虏并经历了多次辗转才逃回汉朝。而卫青则带领军队深入匈奴境内,取得了首次胜利。这一战结束后,李广被罢官,而卫青则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虽然杀伤不大,但这次胜利意义重大,是汉朝自刘邦主动攻击匈奴以来的首次主动胜利。
之后的战争中,卫青成为进攻匈奴的主力,不断取得胜利,而李广却始终未能立下显赫军功。这让汉武帝对这位边疆名将十分不满。随着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大将,李广逐渐被冷落。直到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漠北大战爆发,李广才再次请求出征,但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他迷路了,使得匈奴逃脱,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与此卫青如日中天,连战连胜。可以说,李广在汉武帝决定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两场战斗中都因军事上的失败而未能封侯。李广的儿子敢在北方作战中表现出色,反而得到了侯爵。
李广无疑是一代名将,他在边疆的驻守让匈奴闻风丧胆。他保护边疆百姓的安宁,符合儒家文人的期待。他更适合守成而非进攻。每当国家主动进攻匈奴时,李广都未能把握战机。相比之下,卫青和霍去病除了深受汉武帝宠爱外,也确有领军才能。他们每次对匈奴作战都能取得胜利,甚至攻入匈奴王庭。李广是一个儒将,更注重保护百姓的安宁。
卫青和霍去病在战场上更注重以军功论英雄,不在乎士兵的伤亡。他们为了达到军争胜利的结果,体恤下属,让士兵们为胜利付出生命的代价。相反,李广更注重以更小的伤亡换取更大的战果,这在战场上显得过于谨慎。但若无汉武帝时期的国家经济稳中向好,为进攻匈奴提供了资本,卫青和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也难以得到充分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