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热点事件 2025-05-21 08:34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一、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分物品,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能够用算式表示,建立余数概念。掌握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通过观察、对比,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并渗透借助直观操作研究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用算式正确表示分物过程。难点: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规律,并能够解释原因。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圆片、草莓图片、分组记录表等。学具: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如分发铅笔,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记录结果,引出“分完”和“有剩余”两种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20分钟)

1. 操作感知余数的产生:

活动1:分草莓。通过课件展示分草莓的过程,让学生列式计算,明确余数的含义。

活动2:摆正方形。用小棒摆正方形,记录结果并写出算式,对比观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 发现余数与除数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提问:“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通过对比不同算式的结果,总结出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基础练习:填空题目,判断余数是否合理。

2. 生活应用:解决运动会分组问题和插旗子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规律: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必须小于除数。

2. 拓展思考:提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余数能不能是0?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五、作业设计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中的“分小棒”问题。选做题:观察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举例并写出算式。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