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道李善长没有谋反,为什么还要杀他
朱元璋背后的权力博弈:李善长的悲剧命运
今天来到风趣网,我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大明帝国开国功臣李善长的故事,希望大家关注。
在朱元璋登基二十三年后,一场血腥的风波席卷而来。李善长,这位明朝的开国丞相,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家中七十多口人无一幸免。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长子因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得以幸存。李善长的案件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谜团。
为何说是谜团?并不是因为案件悬而未决,而是其离奇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对于李善长这位明帝国的首席开国功臣,谋反的指控真的成立吗?朝廷的官员们不信,街头的百姓们也不信。
李善长被杀的第二年,一位偏远地区的县官上书鸣不平。按照朱元璋的性情,谁敢对他的钦定案件质疑?朱元璋却将奏折留中,没有给予县官任何处分,仿佛未闻此事。这是否意味着朱元璋默认了县官的质疑?
从常理推导,李善长的谋反罪名似乎与他被胡惟庸牵连有关。主谋是胡惟庸,而李善长似乎只是从犯。试想,如果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他的待遇又能如何?无非是成为开国的特等功臣。而他已经是朱元璋的特等功臣,荣誉满身,何需再次冒险助胡惟庸谋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善长都不可能谋反。朱元璋心知肚明这一点。但他还是杀了李善长,原因何在?真的是因为飞鸟尽,良弓藏?恐怕并非如此。如果是这样,朱元璋无需大费周章“收集”、“制造”李善长谋反的证据,也不必等这么长时间。
我们都知道,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朱元璋诛九族。胡惟庸死后,丞相制度被废除,朱元璋规定子孙后代永远不准恢复丞相制度。他一定要把事情做绝,让后世一提到“丞相”就心惊胆颤。
朱元璋如何确保他去世后子孙能听从他的意愿?万一丞相制度死灰复燃怎么办?自己的努力岂不是前功尽弃?朱元璋一定要寻找一种办法,确保丞相制度再无重现的可能。而这个办法,就是牺牲李善长。只有光死一个胡惟庸还不够,必须让李善长也死,丞相制度才能变成一个可怕的梦魇。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第一任丞相,他的身份地位无需多言。要想彻底废除丞相制度,就必须培养一个“恶人”类型的丞相。这个人必须让丞相制度背负足够的恶名。胡惟庸是朱元璋培养的对象,但资历远不及李善长。如果李善长也与胡惟庸一样,那“丞相”就会成为一个恶的制度,必须被废除。
为了大明基业的千秋万代,朱元璋决心废除丞相这一“恶”的制度。连续在这个位置上出现两个“谋反”的人,其中一个还是开国特等功臣。这样的制度不废除,难道留着过年吗?这就是朱元璋必须杀死李善长的唯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