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兄弟为什么要分投三国 究竟是兄弟不和
诸葛三兄弟:缘分与选择
对于对诸葛三兄弟充满好奇的朋友们,今天我将带你们深入了解这一家族的历史与选择。
提及诸葛亮,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那位传奇人物。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江东担任将军,而另一兄弟诸葛诞则投效曹魏,分投三国,各为其主。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说,人各有志。确实,人的志向不一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历史记录来看,诸葛家的三兄弟都选择了出仕为官的道路。诸葛亮主内政,诸葛瑾、诸葛诞则担任将军和前锋。尽管他们三人曾同为一主,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那么,他们为何会选择各自效力不同的主公呢?
公元192年,诸葛亮12岁,诸葛瑾19岁,这一年他们的父亲诸葛珪去世。两年后,叔父诸葛玄收养了诸葛亮及其弟妹,而诸葛瑾则带着继母前往江东讨生活。从诸葛瑾的自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在江东的生活并不容易。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执政时,他才被举荐给孙权,从此成为东吴的重要人物。这证明了他自身的才华吸引了孙权,而孙权对诸葛瑾有知遇之恩,因此诸葛瑾一直深受孙权的信任。
诸葛瑾虽然在建安五年才算安定下来,但诸葛亮在叔父死后,却选择投奔荆州刘表,而没有去投奔自己的大哥。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感情失和呢?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毕竟在历史上,只有正妻才能上族谱,儿子等后世考证者通常只知其父而不知其母。
再看诸葛诞,他是诸葛玄的儿子。最初被任命为荥阳令,经历了多次升降,最终成为有封地的高平侯和征东大将军。他却选择了投靠魏国,这会不会是受父亲诸葛玄的意见影响呢?我们无从得知。
究竟是因为兄弟失和还是诸葛家的预谋呢?从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的事迹来看,即便兄弟间存在嫌隙,也不至于让诸葛亮放弃投奔长兄而选择刘表。而且关于诸葛亮究竟是受感动而出仕还是原本就选中了刘备也存在争议。
诸葛亮在隐居期间并非单纯的高风亮节。他整日里吟咏梁父吟,在隐居的村落中显得格格不入。他自比为管仲乐毅等名将,还结交崔州平等人,在他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干。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他并非单纯隐居,而是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志向。他的志向也被当时的普通民众所不理解。尽管如此,他最终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尽管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期间曾受到质疑,但最终他的威信达到了顶峰。
就这样,诸葛三兄弟各自在效力的政治集团中达到了自己的权力巅峰。诸葛家族也因此足以告慰先祖。他们的选择或许并不容易被理解但无疑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和理想。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缘分与选择的交织也看到了家族荣耀与个人奋斗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