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偏偏明朝的免死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被称作“免死金牌”的神秘物件。这种牌子似乎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让臣子们在生死关头逃脱死罪。但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免死金牌”并非如电视剧那般绝对可靠。
免死金牌,又被称为“金书铁券”,俗称“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赐予功臣的一种保证他们免受死罪的重器。为了证明其真实性和防止伪造,铁卷被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持一半。在历史的初期,这些被视为生命之牌的免死金牌,并未能救持有者一命。
在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开国功臣被大规模册封,李善长等人荣获公爵、侯爵的封号,并得到了朱元璋赐予的“金书铁券”。这些功臣并未因此获得安全保障。即使手握免死金牌,他们依然未能从朱元璋的屠刀下逃脱。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明朝的“金书铁券”并非万能。它并不能赦免所有罪行,尤其是“谋逆不宥”这种大罪不在其范围内。也就是说,对于朱元璋来说,对于那些有谋反行为或其他严重恶行的功臣,即便是手持免死金牌,也难以逃脱一死。而关于“谋逆不宥”的判定标准,完全掌握在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手中。换句话说,对于某些在后人看来并未达到“谋逆不宥”程度的功臣,只要朱元璋认定其有罪,那么免死金牌也就形同虚设。
朱元璋对这些功臣的痛下杀手,也是为了确保明朝江山的稳定延续。特别是皇太子英年早逝后,皇长孙年幼,缺乏足够的资历和威望来镇压明朝的开国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不仅对持有免死金牌的功臣下手,甚至对朱允炆的叔叔辈的藩王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仅明朝的“免死金牌”不能免死,其他朝代的免死金牌也不能保证持有者的安全。例如,在击败项羽后建立的西汉初期,刘邦虽然赏赐给七位异姓诸侯王“免死金牌”,但大部分诸侯王最终仍被刘邦所杀。由此可见,在封建王朝下,免死金牌的解释权在于皇帝手中,一旦与皇帝的意愿相冲突,那么这些免死金牌的效力几乎不存在了。
“免死金牌”虽然承载着皇帝对功臣的承诺和恩赐,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并不能完全保证持有者的生命安全。因为在这个封建王朝的时代背景下,皇权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