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何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
嗜酒之事,昔日曹彬为赵匡胤斟酒时,二人曾有段趣事。曹彬乃周世宗亲吏,掌管御酒。昔日赵匡胤欲饮酒,曹彬却以官酒不能轻易赠人为由拒绝。赵匡胤曾私下向曹彬求酒,但曹彬始终坚守原则,甚至自费买酒赠予赵匡胤。这种直性子在当时让赵匡胤颇感尴尬。
回溯赵匡胤的过往经历,尚未崭露头角时,他曾四处漂泊,寄居长武、凤翔一带。面对节度使王彦超,他寻求收留,却仅得到一些资助。当赵匡胤建立大宋,成为皇帝后,对待前朝节度使的态度却让人称赞。宴席上,虽然有人炫耀与皇帝的旧交情,但王彦超却保持低调。面对赵匡胤的询问,他谦逊地表示自己无功劳,只愿做卫士。赵匡胤则大度地表示过去的交情不必过于计较。
圣明的君主,如赵匡胤,总是具有宽广的胸襟。他接纳前朝旧臣的直言甚至讽刺,展现出大国的气度。一次宴会上,翰林学士王著酒后失言,冒犯皇帝,然而赵匡胤并未动怒,只是让人扶他休息。面对质疑和指责,赵匡胤展现出的是宽容和理解。甚至在去世前,他还为子孙立下规定,不杀后周皇帝子孙及士大夫等。
这种大度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待臣子方面,还体现在对待普通百姓上。比如某次某官员手下的小兵士身上长异物被视为犯忌之事,官员将其抓捕等待皇帝处理。然而宋仁宗却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无罪释放了他。再比如一个读书人献诗中有造反之语被发现后,知府欲治其罪,但宋仁宗却理解其不得志的牢骚并未治罪,反而为其安排了官职。这种通达人情的做法让宋朝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科举制度的推行解决了寒门学子的上升通道问题,使得朝廷能够吸纳新鲜血液。这种纳新机制让天下人才有了念想与希望。尽管能成功考取功名的人只是少数,但这样的制度给了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宋仁宗对于献诗的读书人及老秀才们的宽容态度展现了皇家的气度与智慧。《中庸》所言“声于以化民,末也。”在赵匡胤与宋仁宗的治理下得以体现。他们的胸怀广大、仁德兼备使得天下人才愿意为帝国效劳共同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