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
洪水肆虐,引发众多疾病隐患,尤其需要注意肠道、皮肤、自然疫源及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
一、【肠道传染病】警惕洪灾后的肠胃危机
洪灾过后,水源易受污染,食物变质风险加剧,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高发。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黄疸等,严重时可能休克或肝衰竭。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坚决不喝生水,食物务必彻底煮熟;避免摄入洪水浸泡或接触过污水的食物;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务必彻底洗手。
二、【皮肤疾病的防范】洪灾后需关注皮肤健康
洪灾后的皮肤病占比高达50%以上,主要由于皮肤长时间浸泡污水或接触病原体引发感染。常见类型包括手足浸渍、皮肤癣病、丘疹性荨麻疹以及湿疹/脓疱疮等。针对不同病症,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保持皮肤干燥,使用相应药膏。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洪同时防蚊虫
洪水导致蚊虫、鼠类滋生,易传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腓肠肌疼痛等。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接触污水,穿长衣长裤以防蚊虫侵扰;及时灭蚊灭鼠,清理积水环境,减少传播几率。
四、【呼吸道疾病】警惕潮湿环境下的呼吸道危机
洪灾后的潮湿环境易导致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传播。预防建议包括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密闭环境,佩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风险。
【综合防护建议】
环境管理:及时清理积水、垃圾,灭蚊灭鼠;个人防护:减少皮肤暴露,接触污水后及时清洁;及时就医: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务必迅速就诊。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暴雨洪灾后的疾病传播风险。在灾难面前,我们的健康需要更加精细的呵护。希望大家在洪水肆虐的时期,不仅要关注抗洪救灾,更要关注自身健康,做好防范工作,共同抵御疾病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