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饮料大头娃娃
背景揭示:在湖南郴州永兴县,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在家长们中间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们的孩子出现了颅骨突出、湿疹、体重下降和发育迟缓等症状。这些孩子因为对牛奶过敏,医生推荐他们使用特医奶粉。家长们却在当地的母婴店被误导购买了名为“倍氨敏”的固体饮料,作为主食长期食用,导致了孩子的营养不良。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涉事产品及其背后的误导手段的深入。
涉事产品介绍与误导手段剖析:这款被误导购买的“倍氨敏”固体饮料,实际上并非特医奶粉,其营养成分远远不能满足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需求。母婴店的导购员们利用家长们的信任,以虚假宣传的手段,声称该产品为“抗过敏奶粉”、“牛奶的简称”,并误导家长加大服用量,甚至劝阻停用。在这些导购员的话语中,利润驱动成为他们混淆产品性质的动力,固体饮料的利润甚至可以达到奶粉的两倍之多。
责任方及行业问题的:在这起事件中,涉事的母婴店“爱婴坊”难辞其咎。他们长期以虚假宣传手段推销产品,甚至在产品召回后仍然继续销售。家长们因为轻信导购员的推荐,没有核查产品的标识(如“固体饮料”字样)及国食注字批号,也暴露出了消费认知的短板。行业监管的漏洞也成为不法商家利用的对象。特医奶粉需要经过严格的注册审批,但固体饮料缺乏明确的监管标准,这给一些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后续处理与影响分析:事件发生后,当地成立了专班调查涉事母婴店及生产厂家,全面排查市场违规行为。多地(如柳州)也开展了专项检查,严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的乱象。这也提醒了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奶粉时要认准“国食注字”标识,固体饮料不能替代配方奶粉。
历史事件的警示:这并非孤立事件。在2019年郴州就曾发生过“舒儿呔”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的事件。当时,医生联合药房及母婴店误导家长,导致患儿发育迟缓和脏器损伤。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中国虽然对婴幼儿食品监管持续强化,特医奶粉实行注册制管理,固体饮料包装也须明确标注警示语,但仍需警惕个别商家的违规行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保持警惕,保护我们孩子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