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落霞什么意思?
考古发现 2025-04-25 07:12www.nygn.cn考古学家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千古名句,源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这句诗以其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而广受赞誉。其中,“落霞”和“孤鹜”在诗中的呈现,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想象。许多人被这句诗引导向一幅美丽的画面:傍晚时分,孤独的野鸭在霞光中翱翔,秋水和长天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一句诗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意境。实际上,这句诗中的“落霞”并非我们所想象的傍晚的云霞,而是一种名为飞蛾的生物。在南昌的秋季,有一种飞蛾在七八月间纷纷坠落到江中,人们称之为“霞”。王勃巧妙地借用了这个词与“孤鹜”相配,形成了这一美妙的诗句。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详细解释了这一误解。他提到,“落霞非云霞之霞”,而是特指南昌秋间的飞蛾。同样,俞元德也在《莹雪丛说下》中指出,“落霞”即飞蛾,而非云霞之霞。而诗句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描绘的是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零散的飞蛾的场景。
这一解释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句诗的内涵。当我们想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画面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晚霞与飞翔的野鸭,而是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野鸭追捕飞蛾的场景。这种改变不仅增添了诗句的生动性,也展示了王勃的巧妙构思。这样的画面既有动有静,以动衬静,目随景动,突出景物神态,心因景静,突出景物色彩,美不胜收。
这一千古名句的魅力在于其深层次的含义和丰富的想象。它让我们明白,诗句的真正意义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以获取更多有关中华文化的解读。
上一篇:致敬白衣天使演唱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