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也有好处?清朝初期为何没有倭寇作乱

考古发现 2025-03-31 16:19www.nygn.cn考古学家

在嘉靖大倭乱之后的那段宁静岁月里,日本的德川幕府为维护自家权位,实行起严苛的锁国政策。除了长崎,日本的港口都被封锁,偷渡更是被视为死罪。仅有大清、荷兰等少数国家的船只,才被允许在长崎进行贸易,而且还要接受严密的监视。这样的政策,犹如铲除倭寇乱源的果断之举。

在这看似隔绝的表象下,日本与大清之间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共同利益——洋铜贸易。清朝统一后,进入了一段长久的和平时期。但有一件事对大清的稳定至关重要——铜钱。为了发行铜钱,需要大量的铜资源。而清朝的产铜地有限,运输也困难重重,一旦耽误,便可能引发钱荒。

幸运的是,日本虽小,却金属资源丰富。大清与日本的交易便应运而生。尽管大清朝对海外贸易持谨慎态度,但对“换日本铜”的买卖却格外宽容。商船可以不顾禁令,携带重要宝货前往交易。这样的开明态度,催生了一段中日贸易的繁荣时期。从1683年至1840年,中国商船从日本赚得了惊人的3.8亿斤铜。这是一笔双赢的生意,双方尽力维持,和平便随之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号称“漠视海洋”“闭关锁国”的清朝,在“康乾盛世”的年代里,曾拥有一支在东亚海洋上威震四方的海上力量。主力战舰“鸟船”长达50米以上,装备大型火炮30门以上,这样的战舰在清军水师里有60艘之多。它们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威风,还曾作为“封舟”册封琉球,彰显清朝的海洋威慑力。随着清朝的稳定,这些战舰大多被废弃,技术也逐步退步。到了战争时,清军的海军力量已无法与英军抗衡,最终被坚船利炮打破国门。

回首那段历史,人们不禁为清朝曾经的海上辉煌感到惋惜。如果当初清朝能持续重视海军建设和技术更新,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被动挨打局面。没有倭寇的大清,因忽视海权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反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