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何希望汉献帝赶紧被人杀了或废了
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有一支队伍在落荒而逃中艰难地渡过了黄河,他们的目的地是安邑(现今的山西夏县)。
那时的河北已经小有风云,谋士们纷纷献策。其中一位谋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能御之?”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策略,而其中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思想,可谓独具慧眼。
沮授是袁绍阵营中一直主张迎奉献帝的人。两年前,他提出“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迎接皇帝的主张没有改变,但目的却悄然发生了转变。过去,他希望能复兴汉室,而现在,他只想利用皇帝来命令诸侯,这反映了沮授终于摸清了袁绍的真实想法。
尽管沮授的建议充满智慧,袁绍却没有采纳。大家都认为袁绍在这个问题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果我们能抛开结果论,站在袁绍的立场上看问题,或许能为他找到不迎奉献帝的理由。
大汉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这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判断。袁绍不会力挽狂澜,去恢复汉室。即使迎奉汉天子,袁绍也不会扶保立的。他当初就反对过扶保汉天子,还策划过立刘虞做皇帝。在废立问题上,一旦犯错,就没有机会回头。献帝还有没有利用价值?献帝的价值主要在于他的“名”。请回过气的汉天子,就得一直供养着,正如俗话所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袁绍不仅没有任何长期供养献帝的准备,而且希望献帝早点被人杀了或废了,这样他就可以借机打击别人,不用脏手。袁绍推测,当世有实力的几个大佬想法应该和自己差不多,没人愿意把这个麻烦带回家。
曹操与袁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动。要不要迎奉天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利有弊。对袁绍来说弊大于利,对曹操则利大于弊。这种利弊之分在于实力。袁绍势大,带着皇帝终究会成为累赘;而曹操力薄,供着皇帝则有利于凝聚人气。随着曹操势力的膨胀,利弊关系开始转变,他既无法杀死献帝,也无法转让,只能一直供养着。曹操甚至让儿子来处理这个麻烦。
如果袁绍消灭了曹操,平定了天下,他可能会否认献帝的存在,因为献帝是董卓所立。他可能会直接上位做皇帝,或者再找个小孩过渡一下。那么,迎接回这个丧家犬刘协有什么用呢?
考古新发现
- 中国史上文人篆刻第一人——吾衍
- 世界上最幽灵的古堡(史上最恐怖的幽灵)
- 成语束手无策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 莽山烙铁头 莽山烙铁头毒性排行
- 紫外线治疗仪厂家 紫外线治疗仪厂家深圳市嘉光
- 武磊西甲第二球武磊西甲第二场
- 胆小勿近!日本民间恐怖事件
- 缘分姻缘算命-算命能算的出来,男女的缘分吗?
- 世界最老的洗衣机(洗衣机世界第一品牌)
- 张丹峰粉丝微博(张丹峰被曝出轨经纪人,洪欣
- 中国最美丽、最性感、最有气质的明星排名榜出
-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
- 笼组词是 笼的组词是
- 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写作风格介绍说
- 齐铭喜欢易遥吗(齐铭爱易遥吗)
- 股票600067股票600开头是什么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