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苏洵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有何讲究

探索宇宙 2025-06-03 10:23www.nygn.cn元宇宙

在古代,给孩子取名是非常受重视的。文豪苏洵,为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命名,背后蕴含着深远的含义和独特的思考。苏洵年近四十时,写下了《名二子说》,阐述了他为儿子们命名的初衷。

长子苏轼的名字,源于古代马车的横木——“轼”。虽然它看似在车轮、车辐、车盖、车轸等车部零件中并无实际功能,但若去除它,车便不完整。苏洵借此寓意,担心苏轼过于直率、不加修饰,希望他能学会察言观色,掩藏真心,遇事不冲动,对人坦诚但不过于直露。

次子苏辙的名字,源于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辙”。苏洵写道,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但说起功劳,却不提及车辙。即使车翻马死,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希望苏辙能像车辙一样,甘心平凡,避免灾祸。

苏洵的取名之道,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他的坎坷求官经历,更是为这两个名字增添了厚重的背景。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却多年科举不第。当他的儿子们轻松中进士时,他深感自己的科举之路如此艰难。苏洵的才情无人能及,但他的倔强傲岸、无所顾忌的性格却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导致他在科举路上屡屡受挫。

苏洵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写得非常出色,但他却名声不出蜀中。他的文章往往直击时弊,矛头直指国家大政。他不屑于结交地方官员,保持自己的高洁。到了京城后,他把自己的文章献给了文坛宗师欧阳修。欧阳初一览即赞赏不已,并推荐给朝中大臣。一时间,京城文学之士纷纷颂扬苏洵的文章。

苏洵的傲骨却无意中得罪了一些人,包括知制诰王安石和宰相富弼。在文会上,苏洵谈论朝廷局势,对宰臣主张用金钱换和平的做法表示异议,认为对待西夏只能用战争取胜。他的观点虽然赢得了中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的赞扬,但却惹怒了执政的宰臣。

王安石与苏洵政见不合,批评他是书生之见、见识短浅。苏洵不甘示弱,写下《辨奸论》斥责王安石之流为朝廷奸邪。这些纷争让苏洵在官场上的道路更加艰难。

苏洵的坎坷经历和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希望儿子们能够平凡度日、避免灾祸,这或许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深刻体悟。他的故事和经历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人生道路上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有才华和坚持,总会有人理解和欣赏你的价值。苏洵在科举道路上取得非凡成就后,毅然决定放弃科举之路,转而专注于文学创作,渴望通过文字传世留名。宋仁宗曾亲自下诏邀请他赴试,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荣誉。苏洵淡泊名利,认为自己的名声已然远扬,无需再参加考试来证明。他谦逊地推辞,虽因病未能应召,但宋仁宗的宽容和理解令人钦佩。多年后,经宰相韩琦推荐,苏洵虽只获得从八品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死后才追赠为正八品的光禄寺丞。这并不是因为宋仁宗薄情,而是苏洵没有科举背景及实际政绩,限制了他的品阶提升。

苏洵晚年心境豁达,对功名不再过分执着。他的两个儿子少年成名,为他带来无尽的喜悦与忧虑。长子苏轼天赋异禀,却过于锋芒毕露,待人真诚却缺乏城府。苏洵深知此点,时常提醒他要学会内敛。而次子苏辙虽才学稍逊兄长,但性格沉稳许多,颇得其母程氏的端庄宽仁之风,这让苏洵颇为放心。

益州知州张方平慧眼识才,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前去拜访。张方平与苏轼交谈后大为赞叹,并出题考验二人。面对考题,苏轼挥笔如飞,而苏辙却犹豫不决。经过苏轼的微妙提示,苏辙终于明白了考题的出处。最终,兄弟俩同时交出五篇文章,令张方平喜出望外。他对苏洵表示:“两个孩子都是天才。长子聪敏过人,令人赞叹;次子谨慎厚重,未来功业或许超越兄长。”

苏轼因坚持己见,在新旧党争中遭受打击,多次被贬谪。而苏辙则懂得明哲保身,虽受兄长牵连,却得以保全官职。最终,苏辙在元佑年间官至门下侍郎,拜相执政。这一切正如苏洵的预料。

苏轼曾作诗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洵对儿子的期望亦复如是,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他对儿子的关怀与期望,体现在取名之上,苏轼、苏辙之名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父爱和殷切的期望。更多有关文豪苏洵的精彩故事,请关注频道获取更多内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