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盛行“以肥为美”吗?

探索宇宙 2025-05-31 19:43www.nygn.cn元宇宙

唐朝的审美变迁:从“以肥为美”到“细瘦为美”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推进,唐朝的审美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网络上热议的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其实只是唐朝审美的一部分,而且这一观念主要源于人们对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的感性认知。

在唐朝初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审美主流并不是“以肥为美”。当时,胡人和北方汉族人主要流行以壮硕、高大为美的观念。这一现象在《诗经·卫风》中已有描绘,如庄姜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以及“硕人其颀”,都反映出当时对健康的赞美。从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左传研究》中,我们也能看出,“以健康为主”是当时的审美标准。

在初盛唐时期,由于李唐王室提倡胡人风俗,当时的宫廷画和仕女图中,更多的是展现北方女性的壮硕、高大之美。例如,仔细观察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我们会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多为北方女子,她们的脸部宽方,但脖颈较长、身材高,总体上呈现的是壮硕、高大的特点。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动乱之后的李唐王室不再倡导胡风,人们对美的观念也逐渐转变。尤其是南方文人贵族,他们大力倡导以细瘦、纤弱为美的南方审美习俗。这种转变在文人墨客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元稹的《胡杨女》和白居易的《法曲》等都表达了对胡风的批判和对细瘦之美的推崇。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指出,古文运动与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有关。许多文人将胡人风俗视为动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审美习俗上要求恢复华夏正统习俗。“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等描绘也反映出南方长时间内流行的以细瘦为美的习俗。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越北方,南方文人对胡风的批判更为猛烈全面,纤弱、细瘦为美的南方审美习俗逐渐占据主流。

唐朝的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以肥为美”,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地域文化的交融而发生变化。从壮硕高大到细瘦纤弱,唐朝审美观念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内容由奇技网小编整理分享,如有兴趣,可关注更多历史文化资讯。)在北方,胡汉文化的交融早已孕育出独特的审美习俗,而南方的审美则多以汉民族的传统为主。一种纤瘦、柔美的审美趋势,在南方尤为显著,其表现在对女子身材的细致刻画上,可谓细致到了极点。

对于南方美女,诗人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而富有韵味。在唐人的诗篇中,女子的腰部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意义。据《全唐诗》的统计,初盛唐时期,对于女子腰部的描绘并不多见,然而到了中晚唐,这种描绘逐渐频繁起来。

细腰、小腰、腰细、纤腰、楚腰等词汇,频繁地出现在中晚唐的诗词中,成为赞美女性的常用词汇。例如温庭筠的“深闭朱门伴细腰”,细腰已经成为美女的代名词。在鲍溶的诗中,“小腰婑堕三千人,宫衣水碧颜青春”,那婀娜多姿的小腰,仿佛能让人一睹南方女子的柔美。罗隐的诗中提到“楚宫腰细我还知”,纤腰更是美不胜收。

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美女,多是南方的佳人,且身份地位较高。她们的审美风俗,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初盛唐时,女性以壮硕、高大为美是主流,这主要是受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胡人和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影响。这种审美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以胖为美看似相似,但实则有所不同。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长江流域的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开始占据主流,以细瘦、纤弱为美。这种审美习俗的变化,既受到胡汉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又受到我国南北审美习俗谁为主导的考量,更与李唐王室关陇集团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方的审美风俗,在女子的身形上展现得尤为突出。从初盛唐到中晚唐,女子的身材从壮硕向纤瘦转变,这不仅是一种审美趋势的变化,更是南北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变化的体现。而这种审美风俗的变迁,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变迁与演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