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考”王维为考取状元不惜假扮伶人

探索宇宙 2025-05-11 11:02www.nygn.cn元宇宙

奇技网导读:唐代的科举风华与高考的独特之处

唐代,那是一个诗人辈出、文化繁荣的时代。在那时,高考的形式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有所不同。唐代的“高考”试卷不仅不“弥封”,反而考官们会结合考生递交的“行卷”,来全面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决定录取与否。这一独特的考试方式,甚至让著名诗人王维因出色的“行卷”而荣获进士第一名。

何为“行卷”?在唐朝的考生中,这是一种极为盛行的考试方式。考生在赴考之前,会将自己平时创作的得意之作编辑成卷,带到京师,呈送给朝廷权贵或社会名流,请求他们的推荐。这些作品是考生才华的直接展现,是他们通往成功的敲门砖。

以王维为例,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赴长安参加高考时,为了增加录取的机会,将自己的“行卷”呈给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当他得知太平公主已将状元头衔授予另一文人时,他知道单凭“行卷”并不足以确保自己的胜利。于是,岐王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在太平公主举办的宴会上展示音乐才华,以此吸引公主的注意。

那日的宴会,王维弹奏的琵琶曲哀婉动人,太平公主为之赞叹不已。王维的才华横溢和出色的风姿赢得了公主的喜爱。岐王趁热推荐王维,并强调其不仅在音律上有天赋,学问亦非常出色。公主对王维的诗文大为赞赏,立即命其换衣,以贵宾之礼相待。最终,王维在考试中荣获进士第一名。

白居易也曾受益于“行卷”。他初到京城时,以诗拜见著作郎顾况。顾况在浏览白居易的诗卷后,对其中的《赋得离离原上草》颇为赞赏,声名为之一振。

“行卷”并非简单献上佳作就能成功。它需要精准把握要点,避免冗长繁复。几首优秀的诗、几篇精美的赋足以让人脱颖而出。但也有考生选择大量录入诗文的行卷策略,如杜牧和皮日休。

行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行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命运,一些考生选择偷窃抄袭、雇佣等不正当手段。武则天时期曾尝试通过弥封试卷姓名的方式改进,但直到宋朝淳化年间,宋太宗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才真正意义上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发生。这一制度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为唐诗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公正的环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