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如何看世界之最(奥地利邮票最高光时刻精湛
接上篇奥地利邮票最高光时刻精湛技艺感动世人托特的雕刻世界(上)
在上次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奥地利的雕刻艺术家鲁道夫·托特 (Rudolf Toth)在1960年前的主要作品。并介绍了与托特合作的一位重要设计师阿达尔伯特·皮尔奇。尽管托特和其他期的大师包括他的师傅都有很多合作机会,但和皮尔奇的合作关系最为紧密。托特雕刻的邮票大概有 200 多枚,其中大部分是在奥地利发行的,其中又有相当的比例是与皮尔奇合作完成。
从1961年开始,托特的雕刻事业进入第二个黄金期。在这个时期,托特雕刻了众多作品,比如其中2套邮票最受世人瞩目。这就是1961年的4枚一套的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协会百年纪念邮票,以及1964年的邮联大会邮票。
在皮尔奇的建议下,邮票选用了4副颇具代表的作品,分别是阿尔宾·埃格-利恩茨的《山地割草》,奥古斯特·冯·佩滕科芬的《吻》,安东·罗马科的《提着面包篮和高山鲜花的农家女孩》,汉斯·马卡特的《阿里阿德涅的胜利》,这4副原作都是19世纪画家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邮票习惯选用传统古典绘画,这些作品都带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用当时的人来讲就是很时髦,这种在当时很突破的理念恐怕也只有皮尔奇才会想得出来。
我们将原画与邮票放在以前欣赏
阿尔宾·埃格-利恩茨是奥地利著名画家,他擅长绘制普通民众的主题,并受邀绘制了大量一战题材,内容都是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画面。这副《山地割草》绘制于1907年,画面是3名农夫在山间在烈日下挥动镰刀割草的景象,邮票选用了左侧近景的正面农夫局部画面,托特此时的雕刻技法已经炉火纯青,他精确雕刻出了农夫的形象,就连手臂的管也完美再现,这一细节也是原画精髓所在,身上的阳光采样留白的手法,突出了阳光的强烈,充分体现了农人的辛劳。
奥古斯特·冯·佩滕科芬的《吻》同样也是一幅非常特殊的作品,创作于1864年,佩滕科芬与利恩茨一样,擅长描绘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题材,创作了大量维也纳民间生活场景,对奥地利风景画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副作品的场景非常有趣,一位提水男孩与自己钟情的女孩相会,可能是女孩不能出门,所以他隔着院墙,迫不及待地放下水壶,踮起脚与矮墙另一侧的女孩亲吻,就连水壶倒了也顾不上扶。
这枚邮票为了体现原画精彩,所以基本保留了全部内容,只做了适度剪裁。人物面部托特做了一些修改,女孩比原画显得更加青涩纯情。
汉斯·马卡特是一位天才画家,虽然他的作品从技法上在四幅画中显得相对传统,但他的作品从选材,构图都非常新颖,并深受瓦格纳戏剧的影响,创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套风格,画面充满了史诗感,并足足影响了一个时代,他早在1932年和1948年就登上了奥地利的邮票。而这次是他的作品登上邮票,这幅《阿里阿德涅的胜利》是传统希腊神话的绘画题材,马卡特的这幅作品创作于1873-74年,是一幅2米宽1.8米高的大画幅作品,内容人物众多,画面采用了斜三角构图,突出了女主角的C位,邮票也只采用了画面右侧最高点的阿里阿德涅与酒神巴克斯的局部。
安东·罗马科的《提着面包篮和高山鲜花的农家女孩》原本是这套邮票的第3枚,但我们放在一枚说,安东·罗马科的这副作品创作于1877年,从他个人来说,并不算是最精彩的作品,外邮之窗趣怪网小编认为这是4枚邮票中最美的一枚。
安东·罗马科在慕尼黑和维也纳接受过历史画家的培训,但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技法,而是在其基础上脱胎换骨,他创作的作品将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和自由的绘画笔法巧妙结合,超出了他那一代人对艺术的理解。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没有失去任何魅力。邮票将画面进行了适度剪裁,保留了半身部分。托特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孩的头发,眼睛,身上的衣褶甚至于手中小花的细节都完美呈现。更难得的是托特用雕刻工具完美还原了女孩的神态,甚至把原画中的那一丝好奇和不安也传达了出来。
1961 年的这套维也纳美术协会百年纪念邮票是令人难忘的,无论是皮尔奇的优雅设计还是 托特 的简洁和充满细节的雕刻。而且只有几元的低廉的价格让您完全没有压力就可以拥有1套。
在1964年发行万国邮政联盟(UPU)之前的三年里,托特还雕刻了不少作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如多枚作品我们有侧重选用1枚)
1961年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诞辰150周年
1961年电气国有化15周年
1962年邮票日,其中首日封上介绍了奥地利早期2位最杰出的雕刻艺术家席恩伯克和洛伯,席恩伯克是奥地利邮票的第一位掌门人,我们外邮之窗头条号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想不到吧?一位捷克名家的第一个作品竟然是为中国创作的),而洛伯则是托特的老师,他已经在1957年去世。首日封上是2个人的头像和雕刻工具,上的首日封带有皮尔奇和托特的亲笔签名。
1962年奥地利森林景观
1963托特版
1947年弗兰克版
1963年梅尔克修道院,这是当时非常少见的一枚20S高值邮票,这枚邮票与皮尔奇早期建筑邮票相比风格更加成熟稳重,画面完整,细节爆棚。如果您是一位建筑邮票爱好者那一定不能错过这枚精彩绝伦的邮票。我们把1947年的弗兰克雕刻的版本也放在上面,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1964年冬季奥运会
1964 年维也纳举办了万国邮政联盟(UPU)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奥地利发行了专门的系列来纪念这一邮政盛会。如果您对于这个组织还不甚了解,欢迎点击阅读外邮之窗头条号的文章全球排名第二古老的组织马上要开会了——万国邮政联盟 (UPU)今昔
万国邮联由此展开了一个全新专题邮票系列,而在这些邮票中,1964年托特雕刻的这套可以算是所有邮票中的佼佼者。
与英联邦那种一图走天下的套路不同,奥地利的这套邮票显得诚意满满,阿达尔伯特·皮尔奇 和 托特 负责设计雕刻了全部 8 枚邮票,这8枚邮票票幅都很大,按时间顺序概况了奥地利邮政在两个世纪间的进步与发展。
第一枚邮票是选自美泉宫的油画,原画是由贝尔纳多·贝洛托于1760年绘制的巨幅油画,邮票只选取了很小的一个局部,反映宫廷信使进宫的情形。当时正值奥地利的七年战争,玛丽亚·特蕾莎一世 收到奥地利队在库纳斯多夫战胜普鲁士队的消息。画面显示了一群排队等待向奥地利大公夫人传递信息的信使。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原画翻转过来,不知道你能找到邮票选用的位置么?
第2枚使用了朱利叶斯·霍曼的绘画题材,画面上出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邮政马车的形象。
第3枚邮票以风情油画为灵感, 皮尔奇向托特推荐了莫里茨·施温德1879年的一幅名为《蜜月》的作品,这是一种色彩缤纷的油画,一对新婚夫妇正登上马车准备去旅行,整个画面充满了幸福感。不过趣怪网小编没有太明白这副油画与邮政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广大读者能否给以解释?
第4枚邮票是选用了拉法尔特的作品《雨后》。也许没有这幅画能生动反应当时邮差工作的辛劳在一个临近傍晚的郊外小路上,我们疲惫的邮差刚刚完成送信任务返回,他们走在泥泞的路上,心力交瘁,就连他的备用坐骑也是垂头丧气跟在后面,远处天光放晴,又给人充满了趣怪网希望。
第5枚邮票又是一辆传统的邮政马车,车上放满了邮件,车夫正在给牲口喂食,准备出发。这是出自德国画家和版画家约翰·亚当·克莱因的作品,题为《重返维也纳》。这是一幅还原度很高的作品。
第6枚的画面十分热闹,选自德里希·高尔曼1834年创作的油画《快车》。马车上的人显然正在下车,而马似乎有点不听话,旁边的骑马者正拿着皮鞭教训。
第7枚和第8枚邮票显然已经进入到了现代,而原画作者就是皮尔奇,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的签名。反映了山区中邮件的艰难运输,最高值邮票上还带有奥地利萨尔巴赫邮局的形象。
这8枚邮票的雕刻难度相当大,皮尔奇很明显对托特的技术很有信心,复杂的画面似乎更激发了雕刻家的勇气。这8枚邮票全部由他一人雕刻完成,所有的细节都表现得完美无瑕。这是一套值得拿高倍放大镜慢慢欣赏的作品,一切都尽善尽美,可以说是2人合作的代表作之一。
托特完成了这套备受瞩目的万国邮政联盟邮票之后,紧接着又雕刻了一套6枚维也纳风光邮票,这是为了宣传即将在1965年举办的第二届维也纳国际集邮展(WIPA),这是奥地利发行的两套邮票中的一组。
这套邮票与以前不同的是,邮票采用胶版印制的彩色邮票,尽管画面上的线条让人很容易误会成是结合了雕版工艺,但实际上并不是。与托特合作的设计师也换成了奥托·泽勒(O.Zeiller),邮票通过不同的角度眺望维也纳,展现这座城市的风貌。这是一套容易被忽视的作品,对于喜欢精益求精的托特来说,则要去繁存简,线条不再是主角,而是把空间更多地留给彩色印刷,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他后来的一些胶雕混合的邮票也积累了经验。
紧接着2人又合作了一枚邮票日邮票,风格与上一套邮票很像,以至于有人把这2套邮票弄混。还有人把这枚邮票图案误解成公共汽车站,奥地利的邮政车辆确实很像公共汽车,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
1965 年第二届维也纳国际集邮展开始了,奥地利邮政发行了第2组邮票,是以书写和文字发展历史为题材。全套6枚,以雕版和胶版印刷。
这套邮票面值较高,为付捐邮票,内容按顺序分别为
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 3300 年(面值1.50s 40g);
楔形文字,公元前 2600 年 (面值1.80s 50g);
拉丁文字,公元前 7 世纪。 (面值2.20s 60g);
哥特式文字,公元10 世纪(面值3s 80g);
密封信件,公元19 世纪(面值4s 1s);
打字机,公元20 世纪(面值5 s 1.20s )。
邮票由奥托·斯特弗尔设计,托特负责所有的雕刻工作,他以简洁有力的雕刻展现了这组邮票,而胶印只使用了单色底色来衬托画面,并没有走雕刻版的风头。这是一套在当时很有特点的邮票。
到1970年前,托特又创作了不少好的雕刻作品,其中比较精彩的有
1966年动物保护
1966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成立 125 周年
1966年奥地利大学林业研究 100 年
1968年艺术家科洛曼·莫泽诞辰100周年及逝世 50 周年。这枚邮票不论从设计还是雕刻都非常精彩,人物栩栩如生,是一枚非常棒的人物雕刻邮票。
我们注意到这个时期鲁道夫·托特开始尝试与不同的艺术家合作,寻找新的灵感。而皮尔奇也并没有停止他们两人的合作,只是大多数都是单枚的小作品。皮尔奇的邮票雕刻工作也交给了更多的合作者,比如在1968年他设计了母亲节的纪念邮票主题,原画素材是他1959年创作的母与子丙烯画。雕刻工作交给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期著名雕刻家乔治·维默 (G.Wimmer)完成,是一枚非常精彩的作品,也是奥地利邮票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而托特则于皮尔奇在1969年继续了这个主题,我们放在一起欣赏。
尽管2人表面上合作似乎少了,但平时皮尔奇还是像朋友一样向他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的工作。1968年他们合作了一枚非常漂亮的邮票,这就是反映奥地利福拉尔贝格州刺绣工业 发展100周年的纪念邮票画面上是一位头披婚纱的女郎面带微笑的侧面像。人物雕刻出众,纱网的细节也体现得非常到位。
1968年和1969年,他们终于联手,发行了2套优美的多枚组合票。一套是1968年的奥地利教堂大型壁画邮票这是以画家保罗·特罗格 (Paul Troger) 的《天使在格赖伦斯坦城堡的审判》等代表性的作品为原始素材进行设计的6枚一组邮票。
邮票采用了多色套印与雕版结合的工艺,但并没有用浓烈的色彩冲淡托特的雕刻特点。托特也舍弃了大量细节去维持两者的平衡,是一套非常均衡和让人舒服的作品。
紧接着2人又合作了另一套邮票,这是为了纪念维也纳大主教管区 5 周年,于1969年发行的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雕像邮票。画面是教堂内部6座木雕,分别是披着保护衣的圣母、使徒圣保罗、圣塞巴斯蒂安、圣乔治和龙、圣克里斯托弗和圣斯蒂芬。
这套邮票充分采用了奥地利邮票里比较少见的竖长条状构图,整体散发了一种古典美感,颇有1940年代的复古感,这也发挥了托特的雕工特长,是一套让他充分发挥,舒展筋骨的作品,也与前面一套教堂壁画邮票产生了强烈对比。
事实上在这套邮票发行之前,他们就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我们在1967年发行的2个单枚邮票上就可以看出来。这2枚邮票分别是哥特历史纪念(上)和圣诞节邮票(下),同样也是以教堂雕塑作为原始素材,采用了复杂的传统装饰外框对进行了美化,两枚邮票票幅都不大,细节却非常多,也非常到位。尽管不是当年的发行重点,但也是精品。
1969对于托特来说是个好年景,除上面提到的整套邮票之外,他还有幸参与了皮尔奇的一套著名邮票的雕刻工作。
1969 年,阿达尔伯特·皮奇设计了庆祝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成立 200 周年的邮票。在发行的 8 枚邮票中,鲁道夫·托特参与了两枚,其中一枚是伦勃朗最著名的雕刻自画像,也是维也纳博物馆的伦勃朗珍品之一,内容是伦勃朗前臂搁在窗台上的自画像,创作于1639 年,原画规格为205mm ×164mm。 另一枚邮票是弗朗索瓦·盖兰创作的《读书的女人》。
这套邮票也是奥地利邮政的集大成之作,最好的设计师挑选了最好的作品,又汇集了当时最好的几位雕刻师共同完成。邮票一发行就大受欢迎,堪称奥地利邮票史近十年来的杰作。即便现在纵观整个奥地利邮票发展,也算是难得的精品。
好了,我们这次的托特专题文章暂时介绍到这里,欢迎关注本头条号,及时阅览后续内容。
请关注点赞,您的点滴支持是外邮之窗的创作动力,也欢迎投稿、评论、提出宝贵意见!
谢绝一切不打招呼的转发,禁止盗用、洗改等下三滥不要脸的侵权行为,请勿尝试!!!
有单一的集邮问题请在头条问答中提出,私下不闲聊,不收邮票,不回答任何鉴定问题。
吉尼斯世界纪录
- S.H.E.遭疯狂男人现场拆台吓呆了 Selina保护林宥嘉
- 林熙蕾老公送爱玛仕林熙蕾的个人资料 林熙蕾
- 连姆·尼森冷血追击9月上映_父爱深沉热血复仇故
- 单眼皮眼线液的画法
- 千古之谜:埃及艳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 呼和浩特陈兴国:他的故事与影响力如何
- 李斯羽现在男友?2025-06-12这一天的快乐大本营
- 荒艺术表现方式解读:内涵外延概览与理解角度
- 京东员工纷纷离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 琼瑶电影燃烧吧火鸟
- 艾尔之光私服,如何安全进入并体验游戏
- 北京电子产品采购批发指南
- 世界上最大的猴科动物-山魈(外形奇特的它们身长
-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瞬间你错过了吗
- 马勒戈壁第一季:如何未知世界的神秘魅力
- 中山市镇:生活指南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