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视频素材好看视频(德国剧情长片《窃听

世界之最 2023-08-19 21:41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德国电影《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或直译为《他人的生活》)是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该片于2006年公映后好评如潮,问鼎包括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法国凯撒奖及英国电影学院奖在内的多项国际电影大奖,导演本人也凭借此部电影为广大观众所了解。

2018年,多纳斯马克携新作《无主之作》(Werk ohne Autor)走入大众的视野,该片亦再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电影《窃听风暴》与《无主之作》在获得广泛赞誉的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影片真实性与虚构性的持久关注和讨论。

下文将以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Christoph Hein)与画家格尔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对多纳斯马克两部电影的质疑作为出发点,结合影片内容及相关评论展开具体分析,探讨电影剧情片作为艺术的本体特征。

一、《窃听风暴》中的真实与虚构

德国当代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于2019年最新出版的文集中收录了一篇题为《我的人生被草率改写》的文章。

在全文的开头,海因以戏谑的口吻写道:“我差点儿就举世闻名了,但我咎由自取的死板迂腐阻碍了这一切。

……人常常就是这样与生命中最美好的机遇擦肩而过。

”在后文中海因回顾了自己2002年与多纳斯马克的一次会面。

在那次四个小时的谈话中,多纳斯马克提及自己计划拍摄一部关于东德剧作家的电影,趣怪网希望海因能向其讲述在东德时期的个人经历。

在谈话结束前,多纳斯马克向海因致谢,感谢海因让他了解了有关东德的生活,称海因给予了他“十分重要的帮助”,他对海因的谢意“无法言表”。

四年后海因受邀出席《窃听风暴》的首映仪式,他对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片尾致谢名单中感到非常讶异并于次日致信多纳斯马克,要求其将自己的名字从片尾的字幕中删除,因为“我的人生并不像《窃听风暴》中所展现的那样”。

多纳斯马克对于海因的要求深感意外,向海因解释他只是想公开表达谢意,他不接受海因对其电影的质疑,认为电影“不仅应当依据事实,而且更要遵循影院的准则”。

海因认为多纳斯马克将他多年前讲述的事情“胡乱地”,“戏剧化地拼凑在一起”,比如影片中的男主角在1989年为一家西德的报刊写作了一篇关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自杀情况的文章,海因认为这影射了其于1987年所发表的有关反对审查制度的演讲。

在多年前的那次谈话中海因向多纳斯马克讲述了自己在读大学期间因为传单行动被“史塔西”(原民主德国“国家安全部”)列为监控目标,家中被秘密窃听九个月的经历。

海因强调那是60年代的事情,到了80年代政治局势已经大不相同,认为《窃听风暴》中所呈现的有关东德80年代的状况并不符合史实,而他的人生也完全不同于影片所叙述的。

海因不无讽刺地指出,“真相不适用于闹剧,为了获得戏剧效果需要非黑即白的东西,需要崇高的英雄与恶魔般的坏人”,对多纳斯马克而言,在真相之外还有“戏剧的真相”与“可选择的事实”,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传奇地区的恐怖的童话”。

在全文的末尾海因尖锐地写道:“这部电影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我已无望去对自己的生平故事提出异议。

我必须让自己的回忆适应电影。

如若悲剧皆终须变为滑稽戏和闹剧,那么一切都将成为浮夸滥情的戏。

海因的这篇文章被《南德日报》转载后在评论界激起了多方的回响,比如《法兰克福汇报》在五天后就发表了安德里亚斯·普拉特豪斯(Andreas Platthaus)的批驳文章,从多角度回应海因对多纳斯马克的质疑。

普拉特豪斯通过相关证据指出海因与多纳斯马克的会面时间应当晚于2002年,其时《窃听风暴》的剧本已基本完成,此次谈话对该剧剧本的创作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海因虽然也写作戏剧,但却是以叙事文学闻名的。

除了海因本人以外,没有人会联想到海因就是《窃听风暴》中的剧作家原型。

在影片末尾的致谢名单中,海因的名字是作为十三名“历史顾问”之一位列最末出现的。

对于海因质疑影片中将监听的事情设置在80年代是不符合史实的说法,普拉特豪斯以东德知名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与莫妮卡·马龙(Monika Maron)当年的经历作为反证说明东德对作家的监查制度在七八十年代依然存在。

普拉特豪斯还列举海因自己的两部小说《探戈演奏者》(Der Tangospieler)与《威伦布洛克》(Willenbrock)中所描述的有关史塔西对民众实施监控的细节来说明海因对多纳斯马克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在文章的,普拉特豪斯指出,多纳斯马克从未申明影片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海因就是剧中男主人公的原型。

《窃听风暴》是一部故事片,一部虚构之作,作为作家的海因应当清楚“虚构”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

关于《窃听风暴》所反映的前东德历史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其实由来已久。

作为该片历史顾问的曼弗雷德·维尔克(Manfred Wilke)是德国慕尼黑当代史研究所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及时事评论员,也曾是西德联邦委员会负责调查东德情报机构性质及其影响的专家。

维尔克曾撰文说明,导演多纳斯马克为了影片的拍摄曾竭力获取真实史料,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搜集并采纳了多方建议。

多纳斯马克的剧本讲述的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故事中所涉及的史料细节是符合历史的,影片取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事件,成功地揭露了一段真实而隐秘的历史。

,电影《窃听风暴》并非依据某个特定人物的个人经历改编而成,剧中的人物故事是虚构的,但多纳斯马克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了大量相关素材,影片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艺术创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