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世界之最(“最快的冰”!不断破纪录!低

世界之最 2023-08-19 21:40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崔靖芳 刘烨烨 朱浩铨

2022北京冬奥

万众瞩目,如约而至!

2015年7月31日,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

北京携手张家口

获得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举办权后,

社会各界人士就开始为

2022北京冬奥会的到来,

紧锣密鼓地准备。

冬奥会开幕式导演

到职业滑雪运动员,

从冬奥场馆设计师

到滑雪保障医生

……

他们默默为冬奥会做准备的,

也在助力大众冰雪运动的推广。

7年来,

越来越多大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从北京到上海,从库尔勒到哈尔滨,

不分南北,不论东西。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从目标变为现实。

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部推出一组冬奥会专题策划——探秘冬奥故事。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里,打破奥运纪录的一幕接连上演。“最快的冰”下藏了哪些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揭开“冰丝带”神秘面纱。

破纪录了!

又破纪录了!

北京冬奥会自拉开序幕,

奥运纪录不断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被打破。

2月11日,

“冰丝带”迎来首个世界纪录——

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比赛,

12分30秒74,

来自瑞典选手范德波尔。

随后,2月12日 ,

中国选手高亭宇获得速滑男子500米金牌,

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冰丝带”就像一位隐士,

默默助力运动员刷新个人最好赛绩。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景。

“非常丝滑”、“最快的冰”,

不少世界速滑名将这样公开称赞“冰丝带”,

速度与激情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冰丝带自冬奥会开赛以来,

几乎每一枚金牌成绩都打破了奥运纪录!”

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郑方激动地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郑方。

“最快的冰”!

二氧化碳的奇妙之旅


时间回到2月5日,

女子3000米速度滑冰在 “冰丝带”率先开赛。

荷兰选手伊雷妮·斯豪滕夺得速滑首金,

打破尘封20年的冬奥会纪录。

郑方在场馆内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平原冰场鲜有新纪录诞生,

“冰丝带”场馆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

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

经此一战,

名副其实是“最快的冰”。

“我们在设计中一直坚持融入

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绿色理念,

采用目前世界上

最先进、最环保、最节能的制冰技术。”

郑方说。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就是郑方说的最先进的制冰技术。

“温差越小,冰面越均匀。

冰就是一座滑冰场的生命。

这项技术可以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

冰场基础表面平整误差不超过5毫米。

冰面硬度均匀,运动员可以自由翱翔。”

“冰丝带”是全球首个

使用该制冷技术的速度滑冰比赛场馆,

这也是冬奥会历史上,

中国率先实现替代氟利昂制冰,

实现碳排放接近于零,

写下了奥运史上又一项第一。

二氧化碳不是温室气体吗?

它在“冰丝带”经历了一场

怎样的绿色环保之旅?

冷却场馆的二氧化碳,

收集自工业废气。

相比于用传统制冰技术,

它每年可省200多万度电。

制冰过程中产生的余热,

80%都能回收循环,

用于场馆的除湿和供热等。

“因为是直冷,没有换热过程,

所以制冰效率比普通方式提升20%到30%。

,赛后热交换效率也更高,

可以给场馆提供生活热水,

进一步节能。”

“除了制冰系统,

最快的冰还需要场馆室内环境保障。

‘冰丝带’有上万个传感器,

对于冰面上的空气、温度、湿度、

风速、空气质量、设备运行等指标

可以做到精确控制。

比赛大厅屋顶的低辐射膜材,

降低了屋顶和冰面的辐射换热

保证冰面质量更均匀。

绿色低碳,

是我们设计和建造场馆过程的核心目标。”

郑方说。

绿色低碳的种子早早种下,

正悄然生根发芽。


“大道至简”!

低碳的影子随处可见


国家速滑馆外墙曲面

灵动飘逸的22条“冰丝带”

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

“冰丝带”的灵感,

源于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美丽痕迹,

冰与速度在这里结合。

“大道至简,简洁、好看”,

这是郑方对建筑美的一种设计标准。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观。

“冰丝带”屋顶外圈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

由1.2万块宝石蓝色的光伏发电玻璃拼接而成,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为300kWp,

相当于近200个家庭的年用电量。

“新技术也可以是美的,

这就是我们建筑师的工作。”

郑方说,

“冰丝带”外围的光伏板,

就像融化的雪花一样,

“这是我们为‘冰丝带’量身定制的光伏系统,

它不仅展现了冰的魅力,

还兼具高效的发电性能。”

秀外慧中,

绿色、低碳的影子在这个场馆里随处可见。

“‘冰丝带’的比赛大厅就像一个冰箱,

要把容积做得小些,才能省电。”

郑方说,

为了减少比赛大厅的容积,

降低空调、除湿等负荷,

“冰丝带”的屋顶是向下弯曲的抛物面,

冰上的空间就可以更小。

屋顶呈现两边高、中间向下弯的形状,

像一片薯片。

就这样,

全球体育馆中跨度最大的

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诞生了。

巨大跨度屋面,

长198米,宽124米,

没有一个支撑支柱,

用钢量仅为传统钢结构屋面的1/4,

节约了大量钢材。

轻盈的索网结构、先进的制冷工艺、

紧凑的空间、自然通风采光、

节能运行的机电系统设计,

一个极具科技含量的“可持续”体系

应运而生,服务冬奥。

“‘冰丝带’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

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

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

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位市民

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郑方说,冬奥会闭幕后,

这座场馆的冰丝带将继续飞舞,

用于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


“绿色办奥”!

北京冬奥将实现碳中和


从冰场的二氧化碳制冷到

100%使用绿色电力的场馆,

北京正在办一届“绿色”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测算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涵盖

赛事筹办过程、场馆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观众三类活动。

据2022年1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报告

《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估算,

温室气体基准线排放量为

130.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这其中我们场馆的新建和改造部分,

碳排放占比就超过了三分之一。”

郑方说,

“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

低碳是一个核心的目标。”

在郑方看来,

低碳场馆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北京冬奥是我们未来低碳社会的样板,

“从现在开始,

低碳的理念会渗透到我的设计里,

我们的工作里,

它将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北京冬奥组委在申办时就曾承诺,

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

筹办6年多来,

北京冬奥组委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

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

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采取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等方式实现碳补偿,

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冬奥场馆的设计体现

新时代我们面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要用最小的代价,

支持我们文化里最精华的活动。”

郑方认为,

“冰丝带”正为我们的低碳未来,

描绘了一个示范样本。


出品民生周刊(IDmseekly)新媒体部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崔靖芳 刘烨烨 朱浩铨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