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明朝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河

世界之最 2025-05-14 12:22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实际上,大学体制的起源并非西方独有,中国古代同样拥有高等学府。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大学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比如,商代称之为“太学”,周代则称为“国学”。这些高等学府的建立,彰显出古代中国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而到了西晋时期,它们被称为“国子学”,后来又改名为“国子寺”。隋朝时期,这些学府进一步演变为“国子监”,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清末。

真正的“大学”之名,是在1898年诞生的。那一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它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

在古代,虽然上大学的好处众多,但入学门槛并不低。学生们需要凭借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学府。如果家庭背景显赫,如有一个身居高位的老爸或是特殊的身份,也有可能获得特招的机会。对于那些没有这些条件的学生来说,想要上大学就不得不面对现实——花钱购买入学名额。这个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花钱上大学”。古时的入学名额被称为“员”,而生员指的就是通过购买名额进入学府的学生。

随着国家实力的衰退和财政的严重亏空,朝廷开始寻求各种办法来筹集资金。其中之一就是实行“教育乱收费”。不论成绩好坏,不论家庭出身,只要愿意出“赞助费”,无论是军人家属还是平民子弟,都可以获得进入国子监的“录取通知书”。有趣的是,当时所收取的赞助费并不是现金,而是当时紧缺的粮食或马匹等实物。

明朝的这种通过出售招生指标来筹集资金的方式,虽然在现代看来颇受争议,但在当时却开创了中国花钱上大学的先河。这一做法也反映出在古代社会背景下,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当请谅解。通过这一历史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而大学体制的演变也是如此。从古至今,尽管大学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重视却始终如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