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之最终之战电影(这个被“性侵”的女孩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2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名节,一直是压在女性身上的一块巨石。

正所谓“饿事小,失节事大”,在传统道德观念里,贞操相当于女人的生命。

即便到现代社会,女性一旦涉及名节问题,仍会成为人们非议的中心,评头论足的焦点。

这让一些女性,在遭到猥亵和强后,会因为害怕外界的流言蜚语选择沉默。

她们担心受到侵害的事情一旦曝光,会成为他人的谈资,遭受他人的冷眼和质疑

“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自己难道就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让受到伤害的女性,不敢发声,也让加害者愈加猖狂。

皮哥之前看过一个方调查,2017年全球有1500万少女遭遇性犯罪,但仅有1%勇敢求助。

而在统计数字之外,又有多少女性遭受侵害,却不为人知。

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那些受到性侵的女性受害者,用电影、电视剧的方式,为她们发声。

比如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里,女主角沈墨在被大爷性侵后,逐渐堕入黑暗无法自拔;

还有前不久一部引发热议的日剧《围栏》,同样围绕一个年轻女孩被强的案件展开。

皮哥看过后,也不得不感叹于这部剧的“尺度”和“深度”。

表面上,这部剧是在讲一个日本女高中生遭遇性侵的故事。

但在案件之外,这部剧却来了一场“升华”——

我们理解中的性侵,是发生于男女身体之间。

可在日本这块土地上,它却以一种奇妙的形式,从一个更高的维度,轮回上演。

所有的名节、尊严、权利,在这里仿佛成为了一纸笑谈。

而此前日剧“避而不敢谈”的一个现实问题,也在这部剧中,得以揭露。

接下来皮哥就通过剧中所涉及的三重身份,和大家聊聊这部突破日剧“禁区”的神作。

01、

两个‬女孩‬

这部剧一开始,就是一场重头戏。

深夜,女高中生琉那和朋友从酒吧分别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琉那遇到几个陌生男人搭讪,她不敢言语,只是加快脚步匆匆逃离。

但下一秒,琉那就被人从身后捂住口鼻昏迷不醒,带到一个房间中,遭受了性侵犯。

琉那并非第一个受害者,也不是一个受害者。

这个系列强犯的作案手法,都是如出一辙

先是从背后袭击,再蒙上受害者的眼睛,带到某个房间中。

实施犯罪后,罪犯把受害者带到外面,告诉她必须数够一百个数,才能睁开眼离开。

对于所遭受的一切,包括琉那在内的很多女孩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因为在她们的认知中,无论是告诉家人,还是报警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就像琉那在初中的时候,曾多次遭到自己的亲爷爷猥亵。

当她哭着找父母寻求帮助,父母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指责琉那胡言乱语,给家族蒙羞。

在传统社会认知里,和性有关的一切,被视为禁忌,女人谈论“性”,更是被视为耻辱。

就像琉那的哥哥无意间说的那句话

女人怎么有脸说自己被强了?

女性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做沉默的受害者。

而对女性本身而言,遭受侵犯不仅是生命受到威胁,更是夺走作为人的尊严,成为一辈子无法摆脱的阴影。

比如出生在冲绳的绮绘,从小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但在绮绘读小学的时候,独自在家的母亲,被街区的大叔侵犯。

从此母亲便将自己彻底封闭在黑暗中,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变得气沉沉。

尤其是绮绘长大离开家后,母女二人几乎再无联系,这也成为绮绘内心深处的痛。

多年后,绮绘鼓起勇气给母亲打电话,问她需不需要去看医生时,

电话那头的母亲突然失控,质问女儿是不是怀疑自己脑子有问题。

即便过去这么久,绮绘母亲昔日的痛苦仍然难以平复。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遭遇,会让她们将自己封闭起来,把所有的爱和关怀都屏蔽在外。

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亦是他人无法感同的悲哀。

02、

值得庆幸的是,遭受侵犯的琉那,并非孤立无援,有两位女性,先后向她伸出援手。

一个是樱子,琉那唯一信任的朋友。

虽然外国统突出,但其实是土生土长的冲绳人,只会说日本话。

为了保护琉那,她把琉那接到自己家保护起来,还将强的事件,揽到自己身上。

之后樱子顶替琉那,到警察局报警,趣怪网希望通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帮助琉那抓住这个罪犯。

另一个就是绮绘,一名职业撰稿人,曾为了写测评报道在酒吧“卧底”做陪酒女长达两年。

起初她来到冲绳,是为了撰写关于强案的报道。

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绮绘逐渐了解到背后的真相,决定和樱子携手抓住罪犯。

但面对这样一个连续作案又不留痕迹的罪犯,无论是樱子,还是绮绘,一时间也束手无策。

她们没有掌握决定性的证据,只能通过琉那的只言片语进行追踪。

因为全程被蒙着眼睛,再加上精神上受到刺激,琉那只能回忆起一些细碎的情景

第一,和她搭讪的其中一人穿着一件印有蛇图案的黑色T恤;

第二,她被蒙上眼睛带到房间时,闻到了一股芒果的香味;

第三,她在罪犯房间里,听到了英文歌的旋律。

这些没有证据支撑的回忆,不足以让犯罪者受到制裁。

最为重要的,罪犯牵扯到,一个让警方有些忌惮的身份——驻日美

这一身份的背后,联系着日本多年来不愿提起的历史问题。

1945年4月,美和日在冲绳岛展开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战役,最终日本战败,民亡人数超过20万。

攻占冲绳岛后,美在当地建立了事基地,定期举行事演练。

即便后来冲绳回归日本管辖,美仍然驻扎在此,美名其曰保护日本安全。

当绮绘来到冲绳后,看到的是这样一副场景

一侧是冲绳岛美不胜收的景色,另一侧是被铁丝网围起的触不可及的美基地。

由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存在,驻日美在日本享有不少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比如美在驻日期间如果涉及犯罪,日本的法院无权进行审判;

比如美在执行公务期间引起事故,肇事者本人和美不需要负责,而是由日本政府负责赔偿。

这样的局面下,这起关系到驻日美的强案,也就成了谁都不愿接管的烫手山芋。

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美在日本犯下的案件超过20万起,致人数过千,特别是美基地附近更是案件的“重灾区”。

冲绳人并不是没有反抗过,从50年代以来,当地居民的反美基地运动,一直持续至今。

尤其在1995年,三个美国人强暴女性的事件促使这一运动达到最高峰,愤怒的日本民众走上街头,大声抗议美的无法无天。

在这种局面下,日本与美国签署SACO协议,对美的行为进行限制,但犯罪案件仍然屡见不鲜。

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警方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也无法直接参与讯问,无法进入美基地实施逮捕。

即便绮绘已经追踪到罪犯的行踪,已经和罪犯正面较量,但还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逃入基地,无法再前进一步。

诸如这般的事情还有很多。

美训练时,使用的灭火剂中含有有害物质,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

为了扩建基地,美未经允许将埋葬冲绳人遗骸的土砂,进行填海作业。

但面对这一切,所有人都只能无可奈何,只能用游行抗议的方式宣泄愤怒。

因为没有美许可,任何人都无法进入基地进行调查,无法平等地和相关人士交流。

美基地的存在,就像是滋养罪恶的一把保护伞。

他们在基地外为所欲为,然后回到基地的围栏之内自由恣意,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让其他国家的人,肆意践踏自己的国土,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丧失尊严的耻辱。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驻日美强的不只是某一位女性,更是在强日本整个国家。

03、

混儿

在本土居民与驻日美的长期纠葛中,有一类人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就是驻日美与当地女性结合后生下的混儿。

他们的这一身份,往往成为被主流群体排斥的“边缘人”。

就像樱子,她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日本人。

在生下樱子没多久,母亲和一个内地的人结婚离开冲绳,只留下她和外婆相依为命。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樱子完全把自己当作日本人,也曾因为美飞机零件掉落到幼儿园,参与到反美基地的游行活动。

但当樱子提议参与反美基地游行时,她的混朋友们,却面露难色。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混身份,并不适合参加这种集会,更何况这么做,也不会得到本地人的认可。

正如朋友们说的,当樱子来到游行现场后,迎来的是当地居民的一顿数落

像你这样的人参加,简直太奇怪了!

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人不肯走,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正如老话常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通过外貌,把樱子划为“外族”(美国人)的行列。

长相是混儿的原罪,注定让这个群体,无法真正融入本土人的生活圈里。

即便在这里已经呆了几十年,即便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即便通晓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很难得到认同。

身份,如同一道无形的围栏,是以樱子为代表的混儿群体无法突破的障碍。

04、

围栏之内

女性—美—混儿,三重身份交织下,透射着日本女性与冲绳岛之间的相似命运。

在很多情况下,女性非常轻易就被贴上各种标签。

比如绮绘,为了工作她可以独自潜伏酒吧打探情报,可以远赴边境海岛,追查案件真相。

但在很多人眼里,这样一个对工作如此狂热的女人,就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还有冲绳当地的男性,往往会把那些和外国人在一起的女人称为“慕洋女”。

当绮绘为了得到罪犯的情报,伪装成陪酒女接近美时,被身为警察的前男友警告;

言外之意就是“莫做慕洋女,守好自己的本分”。

三个看似调侃的字眼,暗含着对于女性裸的羞辱。

难道和外国人谈恋爱,就是一种罪过?

无论是绮绘、樱子还是其他女性,她们都生活在各种标签砌成的围栏中,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权力。

绮绘的那句话更是道尽她们的无奈

能够选择不,就是自由。

同样冲绳也在美基地的阴影下,失去了自由的属性。

冲绳作为远离内陆的边境海岛,日本政府无暇管理,如同一颗被丢弃的棋子一般,被美牢牢掌控。

生活在这里的冲绳人,与生活在内地的日本人似乎活在两个世界。

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要和美做抗争,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

但就像绮绘的警察前男友说的

“在这个国家都不愿意管的地方,我们要费多大的劲才能改变呢?”

两者之间的矛盾,也让美日混的混儿群体,处于尴尬境地,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

与混儿身份明显的樱子一样,绮绘也是从冲绳出生,她的父亲是亚裔美。

尽管外表上看不出来,但绮绘也承受着外人并不知道的痛苦。

与父亲素未谋面,与母亲关系恶化,独自生活的绮绘,不仅在家庭上缺乏关爱,在国家身份上也缺乏认同。

但绮绘并不在乎,她只在乎一件事:

我是女人,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她一直在尝试突破女性这重身份的围栏,让自己变得更独立、勇敢。

把如此沉重、敏感的社会议题放在一起讲述,不得不说编剧的勇气可嘉。

值得一提的是,《围栏》的编剧野木亚纪子正是《非自然亡》这一爆款神剧的作者,通过几位个性独特的法医,折射现代社会的种种议题。

《围栏》同样是通过一群“缺乏爱的小人物”,实现了对日本现实和历史的真实讲述。

就像樱子外婆说的,把过去的悲剧看作没有发生过,是很可怕的事。

外婆的存在如同储存过去的“活历史”。

当她哭着说起当年战争时的惨状,感叹着说出“日本的战争并非出于正义”时。

你会看到这个看似羸弱的老人,对于历史有着多么清醒的认知。

这也正是这部日剧的难能可贵之处,对于历史真相,这次不再遮遮掩掩。

但当外婆这一代人离开后,曾经发生的还会有多少人记得?

遗忘,是人类最擅长做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需要有人讲述,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影像的形式让后人铭记。

从过往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生活。

这或许就是《围栏》这部剧的意义所在。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