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后的电影(最后的电影作者:浅谈诺兰电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1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前言

克里斯托弗·诺兰英国导演、编剧和监制。到目前为止,他的10部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已经超过 47 亿美元。他的电影不仅在票房上有上佳表现,也在观影环境不断拓展变化的今天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长尾效应显著。跟随诺兰稳扎稳打的拍片速度,对诺兰电影的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

结合诺兰自身的论述,不难发现与观众交流的愿望正是他拍电影的初衷和目标,而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接受美学关注创作者——作品——接受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恰能为诺兰电影的互动性提供原理分析。

在当代语境下,怎么理解诺兰电影和接受美学理论呢?诺兰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留下了哪些创策略供后人学习呢?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引下,又该如何认识诺兰电影的创作风格?


当代语境下的诺兰电影和接受美学理论

(一)诺兰电影序列及表现

不包含将于 2020 年上映的作品《天能》(Tenet,也译作“信条”),迄今为止诺兰有 10 部长篇电影作品可供考察。

1999 年上映的《追随》是诺兰的长片处女作。影片采用黑白画面、廉价摄影,以仅仅大约 6000 美元的成本完成拍摄。但这并未掩盖初出茅庐时的诺兰的锋芒,他在此片中已展示了非线性叙事、碎片化剪辑的魅力,在极富悬念的情节设计上颇有希区柯克的风采。

2000 年问世的作品《记忆碎片》是常被用来分析诺兰标志性风格的影片之一,该片将正叙(黑白)和倒叙(彩色)两条时间线交织剪辑在一起,讲述了患有短期记忆障碍的主人公莱尼寻找杀妻凶手的故事。其结尾富有颠覆性,挑战着观众对整部电影的认知,继而无声地提出记忆和真实关系的哲理性问题。

于 2002 年上映的《失眠症》翻拍自 1997年同名挪威电影。该片在客观环境和心理空间的刻画上颇具巧思,是诺兰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复杂叙事成分的作品。

令诺兰名噪一时的“黑暗骑士三部曲”分别问世于 2005、2008、2012,讲述了拥有双重身份的主人公布鲁斯·韦恩在恐惧中成长、挑战混沌、回归自我的故事。他所创造的小丑一角作为“混沌之使”在希斯·莱杰的演绎下成为当代银幕形象里不可遗忘的一位。

2006 年上映的《致命魔术》和 2010 年上映的《盗梦空间》分别是个性化表达和大众化效应两方面的极端。前者是诺兰的兴趣之作,题材是他从小偏爱的魔术题材。而《盗梦空间》在为诺兰赢得全球性口碑的,更掀起了大众参与分析研究诺兰电影的兴趣。

问世于 2014 年的《星际穿越》是诺兰与硬科幻的接触。在显性层面的主人公库珀原本是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和工程师,一次“意外”的发现促使他踏上拯救人类的行程。他在高维空间里以爱传递信息,将必要数据传达给女儿墨菲最终攻克了转移人类的难题。

敦刻尔克》上映于 2017 年,是诺兰执导的第一部战争片。影片从海陆空三个角度进行叙事,以处理悬念故事的方式聚焦不同身份个体在生存问题面前的挣扎和救助。在叙事手法上保留了诺兰一贯的非线性特色但节制很多,是一个风格成熟的导演在新领域的自我挑战。

尽管不少意见认为当下的电影产业过于注重票房而忽视了电影的文化内涵,拍摄具有文化深度的电影就不得不以牺牲票房为代价,但电影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并非不可兼得。处理得当,票房与评价的正向反馈能为创作者激发动力、提供保障,使创作者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

从诺兰的采访资料中可以发现,他是一位十分看重观众的导演,在创作中时常留心思索如何使观众“进入”主人公的思维和情绪。,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纳入研究之中,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诺兰电影是有必要的。

(二)何为接受美学理论

电影媒介是在后工业社会诞生并得到发展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大众媒介,它的受众是广大的消费人群。而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接受美学理论的分析对象兼具创作者、作品和接受者和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尤其是对接受者地位的强调能够为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尽管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是接受美学的理论重点,接受美学也有自己的创作理论,从创作与接受的关系上,对创作者提出要求。 市场的引导作用和作者的个性取向会作用于创作者,并能够在创作策略和序列作品的变化趋势中有所体现。

具体到电影行业,如果一味迎合市场趣味,抛弃自身的个性,可能暂时地获得高利润的回报,但也容易被市场所抛弃。如果只追求私人化的表达,无视市场的喜好,则很难扩大作品的接受范围,得不到有效反馈,容易固步自封而不自知。

电影导演可以从欲望与行动、自我与社会、时间与空间各个层面创造个性化的偏离和空白,引导观众深入影片内部。经过导演的刻意“搅乱”又经观众重新整理而成的常规图景,则是导演对观众参与互动的奖励。

理论中心由作者到接受者的转移,并不意味着作品中所包含的个性化表达必须让位于大众化原则。无论是尧斯的“期待视野”还是伊瑟尔的“召唤结构”都包含着大众化和个性化的平衡和统一。


诺兰电影的创作策略是什么?

市场包容个性,创作者的自我实现也不仅止于创作作品,也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诺兰的创作策略在于市场导向和个人取向之间的平衡,其结果都通向有效的表达、与观众的交流,为观众带去记忆深刻的观影体验。注重市场导向有利于扩大表达的声量和接受面,坚守个人取向则是对自身个性的尊重。

(一)市场引导下的嬗变

在由独立电影人到进入好莱坞的转变中,诺兰的创作策略伴随着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好莱坞体制与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身在其中的诺兰的创作。另一方面,诺兰本身对观众需求的高度重视也使他主动探求与市场的互动。


从边缘人物到传奇英雄

即使英雄叙事电影已无数次陷入程式化的窠臼而难出新意,市场依然为其大开方便之门,人们仰望英雄的造梦冲动也远未停歇。 而聚焦边缘人物的电影能够观照现实,拓展电影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但其现实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此类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流通。

从接手屡次陷入消沉的蝙蝠侠系列开始,诺兰电影中主人公的人物类型发生了转向,由边缘性人物向英雄人物转变。诺兰电影中的英雄则多是失利与胜利的结合,而很少出现全胜的英雄。他将原本主导人物的边缘性内化进人物内心,塑造出具有复杂面的宏观英雄。

2.从业余演员到明星配置

从作为独立电影人进行拍摄到进入好莱坞运作体系,诺兰在演员的选择上呈现出由业余演员到明星配置的明显转变。

这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独立电影人时期的诺兰所能获得的资源十分有限,为了进行稳定的创作输出,起用业余演员是必然的选择。在这一时期,诺兰善于从电影社团成员和朋友中寻找符合影片气质的演员。

进入好莱坞之后,诺兰开始有了与电影明星合作的机会。阿尔·帕西诺在《失眠症》里的合作另诺兰受益匪浅,此后诺兰电影进入群星荟萃的阶段。这一转变的发生不仅是由于创作环境的变化,更是诺兰在市场引导下的主动追求。

3.从低廉收入到大片制作

在长片拍摄的初始阶段,诺兰依然要面对资源不足的窘境,但依托独特的叙事技巧,加上妻子艾玛·托马斯在其背后打点一切,诺兰电影在初露锋芒之时变已成为各大电影节的黑马,为其后进入好莱坞进行大成本制作铺平了道路。

诺兰电影由低廉投入向大片模式转变的发生,还有其自觉的追求,不仅是对市场的应答,更是出于对市场中作为消费者的观众的考虑。

他声称爱好拍摄规模庞大的电影,认为只要在技术层面具备可实现性,基于将观众融入进电影中的责任感,他愿意将新奇的技术展现给观众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对于作品的建构作用,这并不意味着对创作者的否定。

(二)个人取向中的坚守


无处不在的想象

诺兰对发挥自身想象力、为观众创造日常之外的想象之境的初衷,是驱动其拍摄电影的原初力量。诺兰在叙事手法和拍摄技法上的奇思妙想正如梅里爱的“停机再拍”一样,是旨在使观者产生惊叹的一种手段。

如在影片《记忆碎片》的开头,伴随着片头字幕,画面中出现了一张拍立得相片和拿着它的手。一次次挥动相片,相片上的图案逐渐隐去,观众不禁产生疑问,为何影片中的这一幕与现实中的显影过程是相反的?

继而是相片退回相机、液倒流、被扔掉的重新回到手中等一系列倒放镜头。随着影片进展,观众才会从惊异中渐渐明白,开头的倒放镜头隐喻了主人公的失忆状态和影片的叙事手法。

2.跨越类型的悬疑

深受英国文化渲染并在后续前往好莱坞执导的前辈希区柯克素有“悬疑电影大师”的美名,他对悬念的精妙把控也在诺兰电影里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在诺兰已上映的 10 部影片中,有奇幻片《致命魔术》、“黑暗骑士三部曲”,科幻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也有战争片《敦刻尔克》,犯罪片《追随》、《失眠症》,也可依据不同的类型规则进行不同的分类方式。尽管影片类型各有不同,悬疑要素几乎是诺兰电影中必不可少的。


接受美学理论下,诺兰电影呈现何种创作风格?

(一)大众化原则

诺兰电影的原创性屡被讨论,其通俗常规的部分较少受到关注。实际上,前者是建构在后者的基础上的,没有对大众化原则的重视,其个性化表达难以为观众广泛接受。


情感表达的通俗性

对诺兰电影叙事风格的强调往往贯穿电影制作、宣发到放映的整个流程,继而在电影的观看和接受中获得同样热烈的反馈和讨论,电影的谜题魅力被自觉不自觉的放大。

如上映于 1999年的影片《异次元骇客》,与《盗梦空间》一样有着复杂的套层结构。而在类型影片固化观影期待的如今,以吃力复杂的叙事挑战观众的口味,在叫好的,还能叫座,这就意味着在电影拍摄的其他方面做到了亲近观众。

这些电影以缝合既有经验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裂隙、平衡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之间的关系。情感表达的通俗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2.视听语言的常规性

电影中,视听语言是建构视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诺兰电影在视听语言上,通常被认为具有较多的非常规性。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快速剪辑和缺乏深层调度的单镜头的大量使用。

明明能够用一个富有内部调度的镜头来表明的信息,诺兰为何要使用三个单镜头之间的切换来表现?在诺兰看似非常规的做法背后,是常规性的考量。

为了使观众能够有效地建立完形,诺兰电影在叙事进程上总体呈现出明确流畅的特点,依靠后期剪辑等手段建立极具动态的影片外部节奏,其目的是快速有效地传达信息,主要调动的是观众的智力活动。

(二)个性化表达

无论是在艺术作品还是在现实世界中,人都有建构意义和连贯性的欲求。诺兰善于在电影与观众的交流中利用“不对称性”,制造精致的“空白”,使作品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观众经验视界的“偏离”,从而引发观众的思维行动,为观影提供动力。


欲望与行动的背离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较易被观众解读的自觉欲望,还是更能揭示人物

复杂性的不自觉欲望,欲望与行动的一致性能够推动情节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给予关切主人公命运的观众以正向反馈。

而诺兰电影在处理欲望与行动的关系时,有着个性化的表达,主人公的欲望和行动常常被迫产生背离,由此进入方向不明的困局,导致观众在主人公接近欲望的进程中时常受挫甚至被迫悬置。

而诺兰影片叙事视角的有限性“将观众置于主人公的大脑中”,欲望与行动的背离既作用于主人公也作用在观众身上。 观众在建构连贯性的过程中,既遭遇挫败,又不断被鼓励、被召唤,从而自觉参与到影片的进程中去。

2.自我与社会的分歧

只要是处在社会中的个体,就不得不面对身份认同的问题。而作为具有大众化特征的电影媒体,也将建构身体认同作为常见的题材,时常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影片叙事的元素之一。

自小拥有英美两国文化背景的诺兰在电影中也时常着力表现身份认同问题,表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分歧,又具有个性化特征

在好莱坞商业片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问题时常在电影高潮之前得到解决,一旦人物处理好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影片剧情便驶向结局的胜利。

诺兰电影的主人公,不论是在超级英雄题材里,还是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似乎很难逃脱身份问题的魔咒。人物无法一次性解决对身份认同的困惑,或出现反复,或至影片结尾也得不到解决,甚至以丧失生命为代价。

3.时间与空间的重组

诺兰善于从电影故事时空和电影接受时空两个方面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并作用表现在时空的心理和物理两个层面。 从诺兰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追随》开始,就可以窥见他在电影接受方面对时空的重视。

尽管严格说来,在接受层面上,观众观看的是拍摄于过去的电影,观看的时间和空间都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但导演能够通过剪辑,对电影接受的时序产生影响。这在初出茅庐时的《追随》中,已有明显的体现。

无论是用以上哪种方式对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进行重组,其目的都在于加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或使用陌生化策略为观众追寻作品意义提供动力,或使观众更好地体验人物的心理状态。


如诺兰所言,他在理智上更接近一个商人,他敏锐地嗅到了在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当下受众对互动性、参与性的渴求,也看到了明星效应、视觉奇观的天然吸引力,很好地回应了市场的挑战。

但与此,他又是一个地道的电影爱好者,从小的观影经历、大师

电影的熏陶使他能够在创作中不随波逐流,守住电影的疆界

如果说商人特质是他的理性特征,电影爱好者身份则被注入了他的感性液,两者既相互制约也相辅相成平衡着他的创作。回看斯皮尔伯格对诺兰的评价——“好莱坞的电影作者”,其精准之处在于看到了诺兰电影中的平衡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