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的“擎天柱”姜维:穷兵黩武导致国破
姜维,这位历史中的复杂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承载了卧龙先生的遗志,独自支撑着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展现其悲彩。在历史评论员孙盛的锐利眼光下,姜维的形象却带着趋利小人的四大罪名:不忠、不孝、不义、不节。
对于姜维的是非功过,后人的看法仁智各见。但无可争议的是,这位卧龙先生的爱徒,在导师去世后,并未得到蜀朝如孔明般的重用。后主刘禅借孔明陨落之际,加大政改力度,废黜丞相府,将权力进行分割,以此来稳固朝政,对于姜维这样的外来人口,要想完全获得军队的主导权并不容易。
姜维一直处在韬光养晦与消磨意志的张力之下,一方面他心系北伐大业,一方面却要面对朝中主和派的阻挠。每当他寻求北伐时,总会遭到以费祎为代表的朝臣的反对。魏国的国内纷争不断,姜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知道机会稍纵即逝,需要耐心等待。他曾试图说服费祎支持北伐,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姜维心里明白得很,费祎这只老狐狸不会轻易被他说动。被反将一军的姜维自然是无功而返,北伐的议题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姜维的双鬓开始斑白。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如今已是暮年,他自觉年事已高而寸功未立,心里深感不安。恰在后主刘禅心血来潮重新开设相府。姜维见此情形更是悲从中来。他知道自己的政敌费祎位居高位后,恐怕这辈子光复中原的希望已经渺茫了。
然而穷途末路的姜维并没有放弃希望。他想起了一个人——郭循。郭循是姜维的同乡也是一名死士。姜维在万般无奈之下顺水人情将其推向军部并设法使其成为蜀汉左将军。在这非常时期他们策划了一场代号寒战的夺权行动。然而他们的计划并未详细记载于史书中。但接下来发生的一桩宫廷血案却是真实存在的。《三国志》记载了在一次春节联欢会上郭循趁费祎醉倒将其刺杀身亡。这场宫廷血案让姜维看到了夺取权力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蜀汉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在幕后主谋无法追查的情况下宫廷血案更加扑朔迷离让人不禁遐想背后的故事和可能的阴谋然而这已不再重要因为历史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动着蜀汉走向未知的明天也将继续见证着英雄们的荣耀与悲壮之路继续前行在风雨飘摇中着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在姜维的沉稳与决断之下,那令人窒息的寂静被打破。他从容不迫地捡起染血的凶器,向后主展示。此人原本是帐下的军官,因姜维欣赏其英勇而委以重任。此人却狼子野心,不仅未报恩情,更图谋加害。细思其前状,此人每于宴会时,总琢磨亲近陛下,幸被左右之人所制。由此,姜维判断此人定是魏国派来的细作,企图刺杀皇上。幸好我主洪福齐天,得以化险为夷。费祎大人的忠诚与勇气,注定要为陛下挡此灾难。宫廷血案之始虽因姜维而起,但他望后主治其失察之罪。
姜维的智谋犹如退中求进的妙招,让原本不善言辞的后主也为之折服。于是顺水推舟,授予费祎为国捐躯的荣誉,并予以厚葬。费祎离世后,姜维资历最老,上位自然毫无争议。暗弱的后主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应承。或许,多年的压抑扭曲了这位曾经的英雄,姜维全面掌握兵权后,展现出战争狂人的面目。
当年,姜维迅速集结大军,对魏国宣战。原本平静的边界又陷入战乱之中。此后数年,姜维对战争的偏执愈发严重,年年征伐。高频率的征战导致军需补给成为大问题,蜀汉国力本已衰弱,经此折腾,积蓄的一点国力被迅速掏空。姜维的人格魅力虽不如孔明,但成都百姓守着一方田园,偏安生活,为何要跟随姜维征战,民怨不断。
就在蜀汉内外交困之际,魏国的司马家族逐渐稳固政治地位,派遣钟会、邓艾挥师西进。面对两路进犯之师,元气大伤的蜀汉无力招架。最终,蜀主刘禅选择投降。蜀汉的灭亡,源于姜维的穷兵黩武。后世对姜维的评价自然多为负面。
以上是蜀汉的擎天柱姜维因穷兵黩武导致国破家亡的全部内容。欲知更多,请关注奇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