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背后有何缘由?
长孙无忌:唐初的宰相,凌烟阁的第一功臣
今天,我们跟随奇秘网的小编一同回溯历史长河,聚焦在唐朝初期的风云人物长孙无忌身上。他是唐高宗李治的重要舅舅,一段历史传说围绕着他的生死展开。
在唐朝皇宫中,一次关于皇后立废的讨论正热烈进行。655年9月的一天,李治与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此事。唐太宗在世时选定的儿媳,并无过错,却被李治打算替换为武则天。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王皇后虽无子嗣,但并无不妥,且立后乃是大唐皇室的家事,不应轻易变动。李治心意已决,他对于武则天的宠爱让他决心改变现状。手握军权的李勣则持不同意见,他支持李治的想法。有了李勣的支持,李治终于下定决心在10月份立武则天为皇后。
长孙无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影响力甚至威胁到了皇权。他是凌烟阁的第一功臣,连一些皇室成员都要排在他的后面。他的家族在李世民晋阳起兵时便立下赫赫战功。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交情深厚,他的亲妹妹还是李世民的皇后。唐太宗临死时,特意嘱咐长孙无忌等人辅佐李治。这样的背景下,长孙无忌的地位更加稳固。
关于李治成为皇帝的过程,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太子和魏王被废后,唐太宗曾犹豫是否立李治为太子。但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唐太宗最终决定册封李治为太子。这也为后来长孙无忌的权力扩张埋下了伏笔。
权力的斗争总是残酷的。在“房遗爱事件”中,长孙无忌借亲自主办查案的机会,报复政敌,将案件扩大化。他甚至诬告李唐宗室至亲意图谋反。这使得许多李唐宗室成员受到牵连,其中就包括吴王李恪。其实此事与李恪并无直接关系,但长孙无忌因嫉妒他的才能,故意诬陷他参与谋反。临刑前,李恪愤怒地痛骂长孙无忌。这次事件导致了朝野震动,天下人震惊。
为了对抗长孙无忌的势力,李治开始寻找帮手。他扶持许敬宗担任中书令等要职,以此来制衡长孙无忌的权力。不久之后,许敬宗等人开始攻击长孙无忌的罪行,声称他勾结反贼谋反。这些指控实际上是在李治的授意下进行的。历史告诉我们,“欲加死罪,何患无辞”。在这段历史传说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斗争与阴谋的背后故事。作为一位风云人物的长孙无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他的故事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当朝臣向唐高宗李治奏报长孙无忌谋反之事时,李治的反应让人深思。起初,他对此事难以置信,但随后又表现出悲痛欲绝的情绪,眼中含泪。尽管情绪波动如此剧烈,李治却没有召来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当面质询,以澄清罪名真相。这一幕揭示了唐高宗李治在政治斗争中的冷酷无情。
在唐朝显庆四年,即公元659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长孙无忌的命运发生了巨变。李治削去了他的太尉之职,没收全部家产,并将他贬谪到黔州。最终,长孙无忌被赐死,而他的亲人则被流放到岭南,沦为奴婢。
曾经显赫一时的唐朝名门望族——长孙氏,就此没落。人们在谈论这一家族时,总会感到无尽的唏嘘。
长孙无忌官场失败、身死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长孙无忌,身为宰相,实际上是在挑战以李治和武则天为代表的皇权。他试图用自己的权力(打工者、职业经理人)去抗衡老板(皇权),这无疑是在火中取栗。而且,他也在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上,成为了李唐皇朝宗族势力以及其他门阀集团大臣们联合绞杀的对象。
在这一场权力游戏中,长孙无忌最终成为了政治牺牲品。他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悲剧。他的命运,如同唐朝众多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官员一样,成为了历史的尘埃。而这一尘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权力的游戏,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