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在宋代创立了什么体?
辛弃疾:南宋的爱国词人与其不屈的斗志
提及与陆游同期的辛弃疾,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这位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坚决反对投降与妥协,是一位坚定的反斗争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山东济南。在他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被金朝统治。自幼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他,深受祖父的影响,对恢复中原有着殷切的期望。辛赞不仅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还两次让辛弃疾参加科举考试,借此机会侦察金人形势。
在这样的培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出色,剑术高超,更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的豪言壮志曾如此表达:“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南下,企图统一江南。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他投奔了山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器重并掌管全军重要文件和大印。
面对金朝的策略及耿京领导起义军的严峻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耿京派遣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前往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掌书记。
当辛弃疾等人回到山东时,却遭遇了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等人杀死了耿京并投降了金兵。辛弃疾愤怒又悲伤,他立即带领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他闯进金兵大营并活捉了张安国。他向金兵宣称宋军即将开到并劝他们投降。当场就有上万人加入了辛弃疾的队伍。
此后,辛弃疾留在了南方并派往江阴做官。尽管靠近前线,但他的抱负和才能在主和派的势力下无法施展。尽管他向宋孝宗上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但主张和建议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深感悲愤和苦闷并写下了不少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词作。
此后,辛弃疾多次任职各地并担任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等要职。然而主和派当道使他无法实现杀敌报国的志向。在被排挤后罢官的日子里,他仍心系国家并创办“飞虎军”以备北伐。
多年后再次被起用的他仍心系抗金大业。在绍兴期间,他与年近八十的陆游相见甚欢并一同喝酒作诗。临行前再去与陆游告别时,陆游对他的词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命运多��u辗转,正当辛弃疾积极备战时,朝廷的变故使他连降两级并最终被罢官。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虽被召回挽救局势但已重病在身。于公元1207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这位爱国词人的离世无疑为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去世后,留下了丰富的词作遗产,集结成《稼轩长短句》。后人又辑录了《辛稼轩诗人钞存》,其中存词六百多首,这一数量在宋代词人中堪称翘楚。
辛弃疾的词作,宛如一座瑰丽的文学宝库。他的词风继承了苏轼的传统,以豪放为主导,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驾齐驱,被誉为“苏辛”。
他的词作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有的抒发他内心深处报国的热切渴望,有的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的揭露主和派的投降丑行,还有的则吟咏大好河山。无论词作的主题如何变化,其核心始终围绕抗金御敌、恢复中原这一中心思想。
不仅如此,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出色。他的政论文尤其引人注目,文章气势磅礴,充满激情,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说服力。
在宋代文学史上,辛弃疾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体,那就是“辛体”。这种文体以豪放、激昂、深沉为特点,富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他用自己的笔触,为宋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辛弃疾的故事和文学成就,请关注我们的频道。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