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法家的元朝状元张起岩,张起岩与山东章
章丘在人文荟萃的时代,涌现了刘敏中、张养浩两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而后,更为杰出的张起岩亦步亦趋,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更是一位历史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影响力之广,使得禹城、安丘、肥城、上虞等地都视他为老乡,足见他对家乡文化繁荣的象征意义。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祖记载于章丘,五季时期曾避居禹城。他的身世无可争议,他是章丘的儿女。《起岩传》详细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博学多才,善于篆书、隶书,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身为状元和显宦,他的文章和书法碑文被频繁请用以传世。
张起岩与崂山的情缘,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他游览青岛崂山时,为聚仙宫撰写了《聚仙宫碑铭》,其中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山海奇观的韵味。他在全国各地的著名诗词石刻,如至治三年在济南舜园内的石碑碑文,都展现了他的文学造诣。
提及张起岩与济南的关系,不得不说到舜井。在这里,元至治三年所建的《迎祥宫碑》碑楼,是舜井街历史的见证。这座碑楼由散曲家张养浩和元代状元张起岩合书,尤为可贵的是,碑文记载了道教全真派在济南地区的初期发展史。
谈及张起岩与肥城的关系,史料、遗址、传说均将他与肥城紧密相连。他在牛山资圣院读书,幼年的他在此奠定了扎实的学识基础。肥城的牛山书院、瞻岱亭等地都有他的读书痕迹和碑文诗赋。他的《加封大成至圣宣王碑记》、《瞻岱亭记》等碑文,以及《游金牛山三十韵》等诗作,都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肥城的深厚情感。
光绪《肥城县志》载有张起岩为肥城撰写的碑文、诗作等,反映了他在肥城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他的文章襟怀开阔,意境潇洒俏丽,结构回环曲转,展现出他的文学魅力。
张起岩的一生充满了文学与历史的痕迹,他的影响不仅仅在章丘,更广泛地涉及了禹城、安丘、肥城等地。他的诗词、碑文等作品,都是他对家乡文运的深厚情感的体现。回望故山,逋客张起岩颜汗洒。遥想古肥城,岱麓空翠环绕,隐世之人心生感慨。他,作为一位避世之人,漂泊流亡,失意于世间,却钟情于山水之间。
张起岩,这个远离尘嚣的外乡人,回望故乡的山水,不禁思绪万千。他脱下尘世的羁绊,携二三知己,游于山水之间。面对此情此景,他洒然一笑,胸怀豁达,烦恼尽消。他对那昔日的读书堂,更是怀有深深的眷恋。那里,曾汇聚着众多才华横溢之士,其中不乏声名远扬的擢桂仙。他们在精舍中挥毫泼墨,为盛世留下不朽的篇章。
张起岩,与涡阳紧密相连。历代碑记和志书一致记载,涡阳天静宫为他的出生地。位于亳州东120里的福宁镇,今之涡阳张老家,便是他诞生的摇篮。天静宫,老君所生之地,宫址在城父之福宁镇东南,南距涡水二里,下临雉水。传说中,老子降诞之际,有天静宫旧基之瑞兆。
张起岩与潍坊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潍城境内的浮烟山东北麓古麓台上,矗立着一通石碑,碑文为一首七绝《麓台秋月》。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张起岩。他的诗作丰富,不少是即景生情而作。任北海吏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潍州八景”诗。其中,《东园春早》、《南溪垂钓》、《西山霁雪》等诗篇,描绘出潍坊四季的美景。
张起岩曾吏北海,对潍城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青阳楼,是潍城登高远眺的绝佳去处。据说,民间有冤情者,可登楼高喊“冤枉”,县官听到喊声会允许冤者进县衙申诉。张起岩自然不会错过“青阳晴眺”的机会,他在这里眺望远方,感受潍城的美丽与繁荣。
张起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他的诗作是他在山水之间的心灵印记。他的生涯与涡阳、潍坊紧密相连,这些地方的美景和文化,都成为他诗作的灵感源泉。他的诗作,将永远流传于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