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 朱棣造反时他们是怎么看
朱元璋的庞大家族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浪潮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他一生共有26个儿子,这些儿子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被赋予了守护边疆的重任。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当老四朱棣决定造反时,这些儿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在朱元璋的儿子们中,有一部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战派”。他们选择在自己的封地上过着平静的生活,对外部的纷争持观望态度。在他们看来,无论谁当皇帝,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都不会受到影响。
大部分的儿子们并没有置身事外。其中,“早死派”的八个儿子,虽然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没有参与到这场纷争中,但他们的命运也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被废派”的四名儿子则是最为无辜的。他们原本安稳地生活在自己的封地,却因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而失去了一切。他们的遭遇让其他儿子们心生同情,也对建文帝产生了不满,这也为朱棣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与此“太小派”的六个儿子因为年纪尚小,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们还在皇宫中快乐地成长,并不知道家族的命运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朱棣的起兵造反,引起了大部分儿子的关注。他们态度各异,有的选择支持朱棣,有的则被迫参战。在这场叔侄大战中,朱棣最终成功夺得了皇位。
被建文帝削去藩王身份的老五、老七等人在朱棣登基后得到了昭雪。他们感激朱棣为他们报仇,也认同朱棣的能力和领导。而老六等“观战派”虽然未参与战争,但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这场叔侄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权力的争夺,更是家族命运的重新洗牌。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和行为,也反映了他们对家族、对大明王朝深深的情感与责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命运与大明王朝紧密相连,共同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朱棣的兄弟们在建文年间
老十一的封地在繁华的成都,他与建文帝关系融洽,因此在这场权力争夺的漩涡中得以独善其身。他全身心投入大西南的建设,远离了朱棣与建文帝之间的纷争。
兰州的老十四正值青春年华,对于家族和国家的巨变,他看得有些迷茫,不清楚该站在哪一方。他选择观望,保持中立,不轻易表露立场。
老十六的封地远在宁夏,他远离南京的政治中心,对那边的事情并不太关心。他选择在封地享受清福,远离战火,不参与这场兄弟间的争斗。
提及其他兄弟,这场战争似乎与他们并无太大关联。勉强参与的仅有三人——老十五、老十七、老十九,他们均是被动卷入。
老十五的封地在秦皇岛,因距离朱棣较近,建文帝担忧他与朱棣勾结,遂将其召回南京。老十五回到南京后,又被封到荆州。在靖难期间,他并未直接与朱棣交战,而是选择支持建文帝。朱棣上位后,对他并不友善,因他未予支持而待遇不佳。
老十九的命运更为坎坷。他被建文帝召回南京,负责守卫城门。战争后期,他却带着手下集体投降,为朱棣打开大门。他的背叛带来了短暂的胜利,但15年后密谋造反被人告发,最终被削爵囚禁,终身失去自由。
老十七即宁王,在众多兄弟中军事实力仅次于朱棣。他麾下的朵颜三卫,全是蒙古精英,战斗力超群。原本他打算观望局势,但在朱棣打到家门口并承诺平分天下的诱惑下,被迫加入朱棣的阵营,成为唯一支持朱棣的兄弟。
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朱棣造反这场戏,从一开始就是朱棣与建文帝的二人转。朱棣精准把握了兄弟们的脉搏,知道他们难以对自己构成威胁。唯一实力较强的宁王,也被自己捆绑在了战车上。这场真刀的战斗,朱棣早已胸有成竹,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