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思想精华
实事求是,一个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概念,又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滋养而焕发新的生机。它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时代的智慧结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领会其内涵。
一、溯源探流
实事求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描述刘德的治学态度。班固所强调的,是以事实为基础,探求真实的学问之道。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一思想在唐代颜师古的注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强调“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确立了以事实为根基探求真理的基调。
二、理论演变与深化
真正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生命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将“实事”定义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揭示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规律性,“求”则是研究的过程。这一解读将传统的治学态度提升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确立了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口号,强调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这一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事求是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在工作中,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臆断和教条主义。土地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决策都是实事求是的生动实践。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实事求是要求政策制定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紧密回应群众的实际需求。
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系,从考据学的命题出发,逐渐发展为哲学方法论,再上升为政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这一演变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内生性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在新时代,实事求是依然是我们进行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