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后出师表有什么关系 这篇文章是不是诸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要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后出师表》的文章,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众所周知,《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杰作,分为前后两篇。对于《后出师表》的作者身份,人们却众说纷纭,疑云重重。难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诸葛亮本人吗?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真相呢?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载有《出师表》,并未提及《后出师表》。而后世的《后出师表》来源于刘宋时期的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所引用的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汉晋春秋》中的这篇《后出师表》又出自三国的《默记》。而著名的《昭明文选》也只收录了《出师表》,并未涉及《后出师表》。有人质疑《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
对于否认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立意截然不同。《前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北伐胜利的信心,而《后出师表》则流露出沮丧的情绪。尽管此时诸葛亮已经经历了街亭一败,但作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蜀汉丞相,他的心态应该不会如此消极。有人怀疑这篇文章并非诸葛亮真实心声的流露。
《后出师表》的写作目的不明确。据历史记载,当时蜀汉并无反对北伐的声音,而《后出师表》中却提到“议者谓为非计”,这与当时的情况不符。有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必要上此表以说服他人。表中的某些言论可能会起到涣散人心的作用,这与诸葛亮的明智之举似乎不符。
第三,《后出师表》中提及的一些事情与史实存在明显的出入,甚至出现了人名错误。例如,《蜀志·赵云传》记载赵云在建兴七年去世,而《后出师表》却提到赵云在建兴六年就已经去世。表中还提到了一些不见史书记载的人物,这不禁让人对文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第四,《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文辞风格迥异。《前出师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而《后出师表》则辞意庸陋,存在明显的刻意为之的痕迹。例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等句子,显得较为生硬。
一些学者对《后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可能是诸葛亮的亲属,如他的胞侄诸葛恪伪造了这篇文章。诸葛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权,可能伪造了这篇《后出师表》,以便为自己的伐魏主张提供有力的支持。也有学者认为诸葛恪与文章的风格并不相符,坚持认为《后出师表》仍然出自诸葛亮之手。究竟真相如何,依然是个谜。
《后出师表》的作者身份确实存在争议。无论是诸葛亮本人还是他的亲属所写,这篇文章都反映了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而不是纠结于作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