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为什么会签订
在甲午中日战争的硝烟之后,日本将中国的势力逐出朝鲜半岛,并加紧了对这片土地的控制。随后的十年间,日本与俄国在朝鲜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尽管1897年,朝鲜改国号称“”,展现出其独立国家的姿态,但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已使其无法独善其身。
1901年,日本桂太郎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日本对朝鲜半岛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小村寿太郎出任外务大臣后,决定对韩国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桂太郎内阁更是将韩国的“保护国化”列为政策纲领。尽管大韩帝国宣称“中立”,并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某种支持,但在日本的强势干预下,他们依然束手无策。这表明,日本将韩国变为其保护国的野心已如箭在弦。
1904年2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爆发,日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军驻地。仅仅两个月后,日俄双方正式宣战,日俄战争全面爆发。这场战争的实质是日本与沙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战争。日本再次施展其在甲午战争中的策略,于2月9日在韩国仁川成功登陆,随后攻入汉城,将韩国中的亲俄大臣清除,同时扶植亲日政权。
不久后,日本驻韩公使林权助与大韩帝国外部大臣李址镕签订《日韩议定书》,规定韩国需协助日本对俄作战,这标志着韩国开始被置于日本的羽翼下。随后的几个月内,日本通过一系列协议和决策,逐步攫取了韩国的财政和外交权利。这种形势下的韩国进入了顾问政治时期,日本在韩国的扩张日益加剧,韩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在这种危机之下,韩国国内迅速分化成两派。一派选择亲近日本,他们在1904年成立了亲日团体——一进会,全心全力为日本服务;而大多数的韩国人民则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19世纪末的韩国曾掀起独立协会运动,要求实行议会政治,但遭到了大韩帝国的残酷镇压。到了日俄战争期间,面对更为严峻的民族危机,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提出设立议会、伸张民权、限制君主专制权力等主张,试图凝聚全国之力抵抗日本的侵略。日本对此深感不安。
在得知这些消息后,日本急忙派出大使来韩国“慰问”,实则试图瓦解韩国的民权运动并挑拨君民关系。这位大使利用高宗皇帝对民权运动的深深忌惮心理,声称:“韩国的民权主张是对陛下权力的无视,而日本的本意是维持韩国的君权。”这话深得高宗皇帝的欢心。他对近臣表示:“伊藤是日本有权势的元勋,他向我进言不会失去君权;而我国臣民却主张设置议会、削弱君权,这成何体统!”这时的高宗皇帝甚至对日本产生了一丝好感。再加上一进会等组织的推波助澜,日本的侵略政策得以顺利推行,这为次年签订《日韩保护协约》(乙巳条约),将韩国变为其保护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