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脸”办事场景增加 该怎样保护“刷脸”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脸识别技术已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取款、支付到乘车安检,靠“脸”办事已成为现实。不带银行卡、钱包,甚至不取车票,只需“刷脸”便能轻松通行。这一切的便利源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高度精准和唯一性,使得人脸成为最直接的生物识别特征。
乘车安检便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一大应用场景。乘客的面部数据与后台数据进行实时比对,能够实现快速、便捷的1对N认证,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通行效率。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在特定人群监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帮助寻找失散的亲人、公安人员锁定和追捕犯罪分子等。智能摄像头捕捉的人脸信息,能够在茫茫人海中精准识别目标。
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忧。安全专家指出,在互联德国网空间,脸部特征正成为打开个人信息的“钥匙”,一旦利用不当或遭受攻击,可能引发身份、账户等信息泄露的风险。还存在因技术“学艺不精”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如通过照片或便能通过认证。由于提供给计算机的数据尚不完备,基于这些数据作出的判断可能会放大现实社会中某些相貌特征的固有偏见。
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风险主要存在于信息加工、存储和传输等环节。由于人脸识别的高度直接识别性和唯一性,这种技术对个人而言存在的安全隐患更高。对此,应重视风险管控,强化立法保护信息安全。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而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的脸部特征作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亦被广泛应用。“便利”与“隐私权”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因安全疑虑而拒绝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便利,但也不能因追求便利而牺牲隐私权。当务之急是强化立法,从制度层面保护人们的“面部信息”不被肆意收集和滥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国网络安全法》虽对信息收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条款较少且缺乏可操作性,实践中存在分散监督、难以形成协同处理安全风险的机制的问题。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规范》虽提供了一套参考方案,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未来司法判例和法律的进一步确认。
为防范个人信息被滥用、隐私遭侵犯,专家建议数据采集相关机构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收集要授权、使用有界限、存储应保护。与此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便利的也提醒我们要重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只有在法律和技术双重保障下,才能让人脸识别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