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周瑜为什么会遭后世贬斥
“既生瑜,何生亮”,这声叹息几百年来一直在人们的口头流传,犹如一首苍凉的挽歌,回响在每一个历史的角落。这是人们对某个伟大人物的感慨。在这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有一种声音在低声细语,那就是周瑜的感叹。他在蜀汉集团的中心人物面前,虽然形象鲜明,但不得不退居次要地位。他是矛盾的结合体,与正史中的周瑜形象截然不同。
正史中的周瑜,是一个英雄豪杰的完美化身。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高人一等的才华,被誉为是万人之英。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智勇双全,更有着卓越的政治眼光和远大的战略眼光。他在少年时期就资助国家安定事业,江东之战便是他的壮丽诗篇的开篇之作。随后他与孙策南征北战,为东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赤壁之战更是他的杰作,他力主抗曹,以少胜多,大败敌军。他的个人修养更是令人钦佩,性格豁达开朗,情趣高雅。他对文学和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即使身处战争之中也不忘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然而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在后世的评价却越来越低。到了现代,他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隘、毫无才华的庸才形象。
这种评价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中,蜀汉政权被视为封建皇权的正统代表,而东吴政权则被视为偏安一隅、失去半壁江山的政权,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批评。而大将周瑜作为东吴的代表人物也成为了人们攻击的对象。在东晋时期的文化中,《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就开始贬低周瑜的形象。到了唐朝时期,诗词的繁荣和自由的文化氛围使得大量的诗词开始涉及正统之争的话题。在宋朝时期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使得人们对于历史的解读出现了更多的偏差。在文人朱熹的理学占据上风的时候尊刘贬曹的局面已经形成。为了达到尊刘的目的,曹魏和东吴政权自然成为贬低的对象而周瑜作为东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受到了牵连。到了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出现更是彻底改变了周瑜的形象作者为了美化诸葛亮而刻意贬低周瑜把周瑜这个一代名将贬低为心胸狭隘的代名词而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在出征途中病逝并没有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被气病而死的故事情节也是虚构的。
然而真正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实正史中的周瑜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成就而且还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他对国家忠诚对朋友坦诚对待生活充满热情而且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在音乐文学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然而由于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导致周瑜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扭曲和贬低这也是历史的一种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