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辞官归隐,原因真的是为了明哲保身吗?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有另一句古话“一代不如一代”。历史中却有人打破了这种规律,如那位名叫张不疑的人。
追溯至他的显赫祖辈,你会发现张不疑的曾祖与祖父两人辅佐了五位韩王,父子两代更是把持宰相之位近九十年。到了张不疑这一代,命运似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只能从事更夫的职业。
这位名叫张不疑的人,或许在名字上并不为人熟知,但如果提及他的父亲,那可谓家喻户晓——他就是张良。张良,一个在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人物,他的事迹被传颂千古。不同于其他开国功臣的命运,张良在汉王朝建立后得以全身而退,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张良并非因为聪明绝顶而得以善终。实际上,他的命运与他对韩国的忠诚息息相关。张良的家族世代在韩国为官,对韩王忠心耿耿。随着秦国的崛起,韩国被灭。张良的父亲在病故之时未能为国家报仇雪恨,而年轻的张良更是无处施展才华。他对韩国的忠诚深入,甚至不惜代价组织民间团伙刺杀秦王赢政。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刘邦起兵抗秦,张良投奔其阵营。但张良内心深处,渴望灭掉秦国为自己的国家报仇。他认为刘邦虽然势力弱小,但比项羽更有前途。于是,张良辅佐刘邦争取到了汉中的地盘。在投奔刘邦之前,张良得知韩国的王族后代韩王成被项羽安排了一个韩王的地位。张良立刻跑去寻找自己的韩王。然而那时,韩王已成为项羽的下属,张良的行动让项羽感到不悦。于是后来发生了两件事:一种是张良觉得韩王受项羽控制无法实现抱负而再次投奔刘邦;另一种是项羽直接杀了韩王成导致张良再次投奔刘邦。尽管张良在刘邦崛起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非出于纯粹的忠诚于刘邦。随着刘邦势力的壮大群臣纷纷议论封赏之事刘邦询问张良该如何处理张良建议将奖赏给予最不受你待见的人于是刘邦便奖赏了功臣们并夸张良神机妙算然而张良预见到自己的结局可能并不乐观因为他对刘邦曾经有过二心所以他选择拒绝接受功名辞官归隐保全自身刘邦死后八年张良心有余悸坐稳了他的天下第一谋士的位子其长子张不疑继承留侯之位然而不久之后张不疑因支持异性王谋逆犯下了不敬之罪失去了留侯之位及世袭权为了保住性命他不得不放弃全部家产去做了一名更夫至此张良的家族在历史上沉寂了下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虽然张良在某些时候展现出他的智慧但最终却难以保住子孙后代的安宁也许真正的智者不在于明哲保身而在于洞悉人性与命运知道何时是保全自身最好的时机而这恰恰也是人生最难以捉摸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