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司马懿为何说他阳寿已尽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带来了一则深入人心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跟随。
在《志•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解中,记载了一段《春秋》的往事。诸葛亮的使者前往军中,当司马懿询问关于诸葛亮的日常饮食时,使者回答:“他所吃的食物不过数升。”同样,《•宣帝纪》也提到了这件事,司马懿问:“诸葛亮每日能食多少米?”使者答:“三四升。”由此,司马懿判断诸葛亮食量小,生命不久矣。
那么,三四升粮食究竟是多少?为何这么一点食量就让司马懿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按照汉代的标准计量,我们知道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粮食大约重120斤。那么,三四升粮食大约在斤左右。这样看来,诸葛亮一天吃一斤米,似乎并不多。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甚至可能比现代一个普通年轻人的食量还要少。
历史的背景揭示了真相的另一面。在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特别是在行军打仗的环境下,食物的种类和营养供应都极其有限。人体所需的营养主要依赖主食来满足。即使诸葛亮一天吃一斤米,考虑到他的高强度工作和艰苦环境,这样的食量显然是不够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时的军队并不像今天一样有丰富的副食品供应。在史料中,使者回答的是关于诸葛亮吃了多少米的问题,这也暗示了他们吃的几乎没有副食品。我们知道,主食提供的营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副食品相结合才能满足人体需求。在那个时代,饮食营养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主食是无法维持高强度的劳动的。
再来看看古代人的标准饭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著名老将廉颇。赵王想了解廉颇是否仍然勇猛,派人去观察他。这位八十岁的老将军吃了一斗米和十斤肉。一斗米相当于今天的近三斤米。对于一个武将来说,这样的饭量似乎是正常的。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文官来说,一天吃一斤米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吃得不多就判断一个人寿命不长。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即使在饮食条件不完备的前线,也不太可能缺乏营养供应。他应该有足够的肉吃。司马懿之所以认为诸葛亮寿命不长,主要是因为他的工作量大而饮食量小。《》四个字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点:“食少事繁”。
诸葛亮处理军政事务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他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身体,还来自心理。蜀汉在国力和军事实力上都远逊于曹魏,这使得诸葛亮的每一个决策都至关重要,心理压力巨大。再加上长途行军和舟车劳顿,即使是再强壮的人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
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似乎更懂得养生之道。他寿命七十三岁,在古代算是高寿了。他的家族可能也有一些长寿基因和对身心健康的独特保护方法。司马懿熬死了许多政敌和对手,最终成功上位。这再次证明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