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违抗军令,为何马谡被杀关羽没事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时代英雄辈出,那是一个中央朝廷暗弱,各路英雄纷纷崭露头角的时代。在这个舞台上,魏、蜀、吴三个势力逐渐崛起,成为了时代的焦点。而在蜀国,一场北伐的战斗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场战斗中,马谡的失误导致了街亭失守,蜀军全线撤退,使得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被杀?他为何会被杀?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回溯到公元227年,蜀国丞相在完成了平定南夷稳定后方和重新联合东吴两件大事后,开始北伐。他派遣青年将领马谡占领重要军事要塞街亭。在部署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导致了街亭失守,蜀军全线撤退。这次失败对于蜀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马谡作为先锋大将更是难辞其咎。
马谡之所以被选为先锋大将,是因为他军事理论知识渊博,且深得诸葛亮的信任。他在实战中却缺乏经验。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期望他能一鸣惊人。马谡在战斗中公然违抗军令,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军事教条来据守街亭,结果导致大败。这不仅让大好局面丧失,更让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的军法严明,他按照军规杀了马谡。
有人认为诸葛亮也有责任,他识人不明。刘备早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诸葛亮还是将重任交给了马谡。我想很大的原因可能是诸葛亮想要培养他,但也不能骤然将其提到高位。杀马谡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诸葛亮在决策时的失误责任。
马谡的失误是严重的,他的行为不仅导致了蜀军的失败,更是对诸葛亮的信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按照军法,他必须承担责任。背后的真相只有诸葛亮自己清楚。他挥泪斩马谡,也许是因为他感到失望和痛心,也许是因为他在思考如何挽回局面。但无论如何,马谡的失误都是无法挽回的。
马谡的失误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他的被杀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是对那个时代英雄们的考验。而诸葛亮的决策和行动也表明了他在尽力挽回局面和承担责任。这场战斗和这场悲剧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话题,让人们思考英雄、责任和决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