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为何燕国没什么存在感呢?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国家,它在诸侯争霸的战火中总是默默无闻,仿佛被遗忘在东北的一隅。这个国家就是燕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召公奭的时代,这位姬姓的先祖与周武王、周公旦同族兄弟。在武王灭商的辉煌时刻,他被封为二等侯爵国的燕国之父。燕国的命运却颇为曲折。
燕国地处要冲,周围环绕着孤竹、令支、蓟国等商人的发源地,势力强大。这里还有山戎,一支以林中和放牧为主的匈奴部族。分封带来的周人只是少数,商族人众多,土著和山戎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从召公奭开始,燕国经历了多位国君的统治,但始终面临周边势力的威胁。
燕国建立之初,道路不畅,北部燕山南部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燕国早期的土著和山戎时常骚扰,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主要依赖武力。燕侯墓中随葬的铜戈、戟等军事装备反映了燕国的军事倾向。在春秋时期,燕国依然弱小,连二等强国都算不上,时常受到山戎的侵扰,不得不多次迁徙都城。
周王室为了安定局面,将召公分封在燕山以南,河北平原以北。这一举措旨在形成对商人旧部的南北包围态势,并防止北方民族南下入侵中原。在整个西周和春秋及战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华夏世界实际上一直都无法彻底控制整个河北平原。燕国地处苦寒,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农业脆弱和地理因素,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军力方面,史籍中缺乏对春秋时期燕国兵力的记录,但从燕国被山戎逼迁以及多次战争中从未获胜的情况来看,燕国的军力显然逊于山戎和齐国。春秋初期,燕国迁都的退让并未缓解山戎的侵扰,反而加剧了其野心。公元前664年,山戎大举犯燕,燕国无力自保,幸得齐国援助才得以存续。
此后,燕国在易水一线修筑了长城,作为与山戎和齐国的分界线。即使在战国时,燕国的兵力有所增长,其国力仍难以与强国相提并论。燕国的崛起是在战国末期,秦开大破东胡,燕国雄兵十万,疆域千里。燕国才真正跻身七雄之列。伐齐和刺秦王等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
回顾燕国的历史,它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史。从默默无闻的诸侯国到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辉煌。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燕国的坚韧不拔和奋发有为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