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历史文化之最(图说澄江好风光丨家乡记忆
开篇的话
新中国走过七十年的光辉历程激人奋进、令人感怀!
我们都是奋斗者,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
我爱我的祖国!我们就是一滴水珠,辉映着祖国繁荣发展的光芒。
1977年9月,澄江文庙一景。 龚映芬 龚惠卿 摄
早在西汉元封二年
汉王朝在云南设立益州郡
下辖24县
澄江即为当时的俞元县所在地
从那时至今澄江设县的历史
已经长达2120多年
明朝设置澂江府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撤销澂江府改称河阳县
后因与河南省河阳县重名
故改称澂江县至今
1975年汉字改革时废“澂”字
改为“澄”
2000年恢复“澂”
2013年又改为“澄”
20世纪80年代末期
科学家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的
澄江帽天山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
其在澄江的出现
比侏罗纪恐龙时代还要早2亿多年
揭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秘密
再现了距今5.3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
为揭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的奥秘
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
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
气势博大
古木参天
“一山观三海”
方圆数百里尽收眼底
澄江境内有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泊抚仙湖
综合水质长年继续保持Ⅰ类
抚仙湖平均水深95.2米,容量206.21亿立方米,
相当于13个滇池、7个洱海、4个太湖、6.4个巢湖,
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2%,
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
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的91.4%,
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
澄江
盛产抗浪鱼
七孔八眼藕
被誉为“鱼米之乡”
“云烟之乡”
抚仙湖水下考古
神秘莫测
引人注目
2006年开始发掘的金莲山古墓,
埋藏着从战国到东汉时期的
历史文化遗存,
600余件出土文物
记录了古滇人的生活片段,
清晰反映了古滇文化发展的演变和脉络,
隐藏着极大的古滇民俗文化价值;
距今2500年前的学山居址遗址,
其特殊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墓葬房屋同址同源、青铜冶炼场所等,
为消失的古滇国再添神秘色彩。
民间傩戏关索戏,
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还有松元彝族的——太平花灯、草狮子舞;
立夏节、彝族火把节、
苗族踩花山、龙泉寺上元会迎高香,
让澄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绿色澄江
辉煌巨变
1969年10月,澄江人民群众在运动场聚会,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龚映芬 龚惠卿 摄
改革开放初期的澄江
经济社会发展还十分落后
1978年,县城北正街自由市场恢复赶集。龚映芬 龚惠卿 摄
197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84万元
地区生产总值3197万元
1978年,县城都市桥猪肉市场的热闹场面。 龚映芬 龚惠卿 摄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274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32元
1982年3月,凤山公园大门。 龚映芬 龚惠卿 摄
改革开放的春风
唤醒了沉寂的边陲小城
1983年4月,抚仙湖东岸,渔民用传统方法捕鱼。龚映芬 龚惠卿 摄
澄江广大干部群众
不断探索
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澄江始终将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
作为第一政治责任抓好抓实
抚仙湖北岸通过“四退三还”建设的精品生态湿地 潘泉 摄
全面实施“四退三还”
统筹谋划抚仙湖保护与发展
启动抚仙湖北岸湿地搬迁项目
先后完成了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
马房村、广龙社区等5个片区
8274人生态移民搬迁
北岸湿地
北岸湿地
项目集水质保护、湿地旅游、
产业结构升级于一体
构建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人工荷塘湿地
严格控制抚仙湖北岸入湖水质
大力发展绿色苗圃、生态湿地、
荷藕种植等新型农业
开展湖滨湿地生态游览
疗养度假等旅游项目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引领抚仙湖周边绿色可持续发展
森林抚仙湖
2019年
启动抚仙湖环湖棚户区改造
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
在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剩余的
6428户19361人
将在今年内一次性启动搬迁
举全县之力保护抚仙湖Ⅰ类水质
最美赛道 记者 李丹 特约记者 徐万林 摄
澄江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三湖生态城市群、
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昆曼大通道的节点和拐点,
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凸显;
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随着格兰芬多自行车节
抚仙湖高原国际超级马拉松
国际高原帆船赛
国际抚仙湖灯会
傩戏文化节等
节庆赛事的成功举办
6月10日,第二届中国-南亚合作论坛在抚仙湖畔举行。玉溪日报记者 申进明 摄
以及
中国-东盟国家外长特别会议
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
一系列高端会议陆续在抚仙湖举行
澄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澄江建设
国际旅游城市
国际健康养生城市
国际会议中心城市
新目标
澄江县城远眺 潘泉 摄
蓝图已经绘就
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
未来的澄江
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文明
环境更加优美
人民更加富裕的
国际化“绿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