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的历史之最(荆山与丹阳)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3www.nygn.cn考古学家

一、荆山

“荆山”查百度,说全国的荆山有五处,最有名气的是湖北荆山,在湖北西部,另有一处是河南与湖北之间的荆山,这座荆山应该是河南南部大致呈东西走向的伏牛、桐柏山脉之一脉,也只有此山脉才能成为划分荆豫两州的地理界限。如果是湖北西部的荆山,则是大巴山脉的东延部分,只能是古荆梁两州的地理分界。,《禹贡》荆山应在今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丹浙地区也正在这一片山脉的丹浙河谷中。湖北荆山,按百度,长150公里,宽20~30公里,面积有3100平方公里,湖北荆山,北到保康南漳;余脉南抵枝江、当阳一带,范围大得很。在一些地方志中,为了争荆山之名,硬要将荆山说成在某县、某地。这就好比说湖北省在武汉市一样可笑。

《左传》昭公十二年“右尹子革对楚子云昔我先王熊绎,僻在荆山,毕路难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类似的记载又见于《楚世家》。熊绎既封丹阳,又僻在荆山,楚学界根据一句僻在荆山,讲丹阳应该在荆山附近。既然湖北荆山有名气,于是荆山,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湖北西部的荆山,由于有一些学者,讲丹阳在淅川,以至于把熊绎始封之丹阳也随之迁移到河南。其实古时荆山有南北之分。北段荆山在河南与湖北的交界处,《汉书·地理志》左冯潮、怀得“《禹贡》北条荆山在南。”此荆山即横亘于豫中和江汉平原之间的一大片山脉。《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又“荆河惟豫州。”以荆山为荆州、豫州的地理界限,很明显,此荆山为豫荆分界之界山。

古荆山地名在何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一百五十四卷根据类书《荆山地志》在南郡临沮县北,今襄阳府南章县也。

《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

古时荆山有二,还可以从《山海经》中得到证明。《山海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又“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此荆山即今江陵西北,古南漳县之荆山。

《舆地广记》卷八,“南漳县,本汉临沮县…开元十八年徙荆山县于故南漳。《禹贡》荆山在东北荆豫二州于是分界,楚汴和得玉处。”从这段记载,说明荆山县是唐开元十八年徙于南漳。查《汉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南漳置荆山县,开元十八年,省荆山,移治于南漳故城,乃改为南漳。”汉临沮县,今远安县,临沮县应靠近沮水,南漳即为漳水之南。历史上,山川位置不会改动,但山名、地名却是到处跑。古南漳为汉临沮,汉临沮靠近江陵西北〔中间有个当阳〕。所以江陵与枝江也应靠近荆山。在湖北省地形图中,荆山标注在保康、南漳、远安之间。

荆山在湖北西 部,标注在保康、南漳和远安之间

丹阳,楚人自己没有提及。从地下的考古文献中也没有发现丹阳之名。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中对丹阳的说法是“居”丹阳,对郢却是说的是“都”郢。很明显,丹阳只是一处地方名,所以叫居,郢是国都,所以叫都。最早在东汉时有丹阳枝江说,但以后又搞出秭归说、丹淅说。一些学者根据丹阳名中有一个丹字,就硬要把丹阳与丹江扯到一起,说成是因在丹水之阳而叫丹阳。

石泉先生有一篇《齐梁以前古沮(睢)、津源流新探》,对景山有专门考证,说景山在南漳正西,由于史籍中有荆山…漳水出焉,若定于南漳正西,这个矛盾不好解决,于是经过考证,将蛮河定成了古漳水。见该文中所附插图

原文中的插图

有文章以《山海经》中次八经荆山。讲睢水出焉,睢音痈疽之疽。东南流注于江。今睢水出新城魏昌县东南发阿山,东南至南郡枝江县入江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以沮水实际是南流入江,把荆山西移到四川。但沮水上游确实是东南流,到南郡枝江县入江。

还有文章以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以景山(祖山)为荆山之首,而将景山作荆山,景山位于南漳,所以荆山也到了南漳。一句“僻在荆山”,荆山就成了楚源之地。但楚先民是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渔猎民族,不可能跑到荆山去开荒种水稻。高山缺水,不利于生存。所以楚人僻在荆山,只能是在荆山与平原接壤处,有土有水,才能披荆斩棘,开垦治理,搞出一块楚族的居住地。打开湖北的地形地图,江陵、枝江均位于荆山余脉以南,所以,说僻在荆山,初始在江陵和枝江一带,是满足于荆山这个条件的。

荆棘,常生于山地阳坡上、形成灌丛,,僻在荆山,只应是在靠近水边的一片山林坡地。

按甲骨文中的“楚”字不是上林下足,不能理解成是人在林中奔走;按甲骨文的字形,而是人们在林中用耜开垦土地。所以《禹贡》中讲荆州就有云土、梦作乂。乂为治理,开垦之意,荆州的先民,不畏辛苦,将云土、梦治理,开垦成可以耕种的土地,于是有人居住,就把这一块区域叫荆州;有人居住,就有了地名,以后地域扩大,形成部落联盟以后,就有了部落联盟之名“荆”。上世纪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在荆州的阴湘城和天门的石家河,均发现了带有“荆”字的陶器,说明在先秦夏商时期,江汉地区有一支叫“荆”的邦国在此地,古“荆”国的西北山地就叫荆山。由此推论是先有荆州,后有荆山。“楚”字的甲骨文字形

由于先民治理、开垦土地非常辛苦,所以最早的楚字有苦之意。如痛楚;辛楚。又因当年的开垦要披荆斩棘,荆棘开有鲜花,所以又有楚楚动人,清清楚楚的词语。后来延伸出荆、楚同为楚木之意。在《楚居》中“丽不从行,渭(溃)自(胁)出,妣宾于天,(巫)(咸)赅(改 )亓(其)(胁)(以)楚,氐(至),今曰楚人”。说是鬻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时肋生难产,剖腹产后妣厉去,熊丽存活。妣厉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很奇怪,几千年前,那时的女子难产,能有剖腹产吗,以“楚”(荆条)遮盖腹部下葬,将“楚”定为国名,应该是纪念那种痛苦的过程。在今天,荆州发现的楚墓中,均发现在棺椁上覆盖一层竹席或丝帷。当时楚人条件艰苦,没有棺椁,只好用荆代替。

二、丹阳

1、史料分析

丹阳是楚人的最早封地,于是许多地方为了提升自己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在争丹阳之名,丹阳到底在何处,争到如今仍没有定论。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交待,但实际中史记已有提示。为了寻找丹阳,现在存世的主要有秭归说、丹淅说、枝江说、南漳说等。

丹阳秭归说,由于没有得到地下考古证明,已被考古学界否定。目前,只有少数历史学家仍在坚持以错误百出的史籍来证明。

有文章说丹阳在丹淅,在南漳,主要依据是石泉的《荆楚历史地理新探》一书,但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选择的历史记载考证,只是一位楚学学者的一家之言,尽管也得不到地下考古的实证,以及史学界的共识。但坚持这种丹淅说的人,却容不得他人的质疑,因为楚昭王讲了“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丹淅说虽然有荆山和丹江,但没有沮、漳,所以后来就来了一个南漳说,一些楚学学者则把荆山山名也搬到了南漳。《楚居》考译者认为荆山就是景山,景山在南漳,于是丹阳就出来了一个南漳说。其实,在考古界,多年来已达成一个共识,要证明一件历史史实,须采用二重证法。一是方史藉,二是地下考古;

许多年来,西方人不承认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商朝,一直到中国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殷墟,西方人这才无话可说。中国历史上有个春秋战国,那是一个乱烘烘几百年的时代,曾国在史籍中不见,史藉中只有一个随国,现在地下发现了大量的曾国墓葬。还有现在发现的三星堆,也不见史籍记载,难道就不承认。其实任何史籍都是人写的,自春秋时出了一个孔子修史,搞出了一个春秋笔法,所以后世的史修史,都要根据当朝的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所以一些史籍在引用、转抄、修编窜改中总会有一些错误,今天,我们在依据这些史籍时,就要靠地下考古来验证。引证一个史籍的记载,要根据年代、真实性来辨别;一般来讲年代越早的史籍,越接近史实;而后续的史籍,其史实性要先加鉴别。

丹阳不在秭归,已被地下考古证明。虽然在水经注中说秭归“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郦道元没有肯定,他老先生写了一个“盖为征矣”。在网上的一些文章中不管这个“盖为征也”,也不管地下的考古证据。这些文章反复说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如今在网上搜索,还有这种说法。

因为水经注中有秭归“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所以丹阳秭归说就以为有了证据。于是楚故都丹阳就在秭归,几乎成了定论。

《管子•乘马》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淘防省。”按这些条件,楚人初始立国,在秭归和南漳,均没有这个条件。秭归和南漳,当时的条件是山高林密,近处无广川。古时的城邑,都建有城郭,按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郭内有田,有队;繁体的“國”字內有戈有口。即是指有田地,有队。所以初始国,选址有条件,古时,一国定国都,一般会选国中,《吕氏春秋》∶“古之王者,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秭归和南漳,均在楚之边陲,又子男之田,方五十里,在秭归和南漳都是山区,悬崖陡壁、群山环绕,那时想要找一块方五十里的土地,均没有这个条件。

按石泉的考证;古荆山(今黄界山)《元和志》等所记荆山方位,以及“三面险绝,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所以南漳荆山因三面险绝,也没有成为丹阳的条件。

对丹阳枝江说,遭到许多反对,一些反对者的主要论点就是枝江附近没有荆山,也没有丹江。地下考古没有见到春秋时代遗址。,先秦时没有枝江地名,但已有江陵。枝江是汉时由江陵析出所置。对于江陵,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江陵少春秋遗址和商代遗址。在江陵已发现了不少的商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历史是延续的,上世纪,荆州的商代遗址,先后发现了周良玉桥遗址、堤遗址、梅槐桥遗址荆南寺遗址和岑河庙兴八姑台等商代遗址。既然江陵发现有商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那就一定会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古遗址,只是时间问题。

丹阳这个地名出现在秦汉,因为在史记之前的历史文献中,未见丹阳之名;楚人自己也不说丹阳,几十年来,从地下发掘的楚国资料中也不见丹阳。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将楚国的初始之地定在了于秦汉时期出现的丹阳地名所在地,又没有明确其地望,结果成了千古疑案。

古代一个地方地名的起名,应该是先由当地百姓起名,时间久了再由政府定为正式地名。所以丹阳地名也应该是这样,春秋战国时,楚国对中原各国而言,是居国南乡。其实丹阳与丹江、荆山没有任何关系。司马迁先讲了子男之田居丹阳,后面又讲了子男之田居楚,所以丹阳就是楚地。楚居国南乡,,周人将楚居南乡之地称之为丹阳。到了秦汉时期,当时中原人将以前的楚国地域统称为丹阳。所以,司马迁就有居丹阳和居楚两种写法。此事说明,丹阳与丹江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在江陵(荆州)发现的楚王级的大墓,国家不准发掘,是一条错误的政策,由于这些楚王墓中有可能会有大量楚简,时间久了,竹简会腐朽,附在竹简上的大量文字信息,特别是楚之前的文字信息会消失。

南方多雨,现在的工业化,雨水带酸性,酸性雨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文物不利。为什么夏代文字到现在难发现,可能是夏本来就是在南方,后世的史籍中将夏搬到了北方,可能是商夺取了夏,以后的周又取代了商,为了维系正统,统治者把夏搬到了北方,以后中国史学界更是搞出来了一个中华文明中原起源论,所以现在寻找夏总在北方找,而楚源也搞成了来之于中原。由于夏代使用的记载方式也极有可能是竹简和木牍,商代继承夏代文字载体也应是竹简和木牍,以及甲骨,但竹简和木牍难保存,所以能够留下来的就是甲骨文。

在南方,这类载体在地下极难保存,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诞生100周年,通过百年考古发掘,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和遗址均在中国南方,在南方发现的最多,种植水稻的起源也在南方。中国的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区域应放在中国南方。

古荆州(包括湖南)有大量的先楚文明及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明出现在古荆州现湖南的道县,夏人是稻作文明,古荆州(包括湖南)有大量的历史传说和地名传说,在中国南方夏商时期的地下考古也多有发现,所以更是重点之重点。

按考古资料,楚人与夏人有很多的相同点,其渊源算得上是一脉。如都尚黑;居住建筑都是干栏式建筑,葬式以直身土坑葬为主,最重要的都是稻作文明。与北方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楚与夏文明与北方文明的区别详见以下表,主要参考文献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中的中国古代农业专题。

过上述对比,楚文化与北方文化差距太大,所以说楚源来自北方中原是存疑的。

如今,争楚故都为丹阳,学界已争了几十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出土的地下考古资料中,楚人从不说丹阳,可见丹阳地名出在楚以后的秦汉年间。或者是楚以外的其他方国对楚都地望的叫法,赵家湖楚城遗址东的马山不远。春秋时的竞(景)平王甬钟于本地出土,连想到在上世纪江陵出土的刻有丹阳二字的五十二年秦戈,虽然为孤证,但应重视,若以后再有发现,就可以认为此地方就是楚早期的丹阳。虽然有人认为丹阳在河南淅川,为什么,这秦戈在荆州发现。在秦戈上有“丹阳“二字,在秦以前的考古中没有任何载有“丹阳”二字的地下文物出土,载有“丹阳”地名的秦五十二年铜戈,这是唯一的一件。在楚文物中没有丹阳记载,说明丹阳地名的出现在秦代。

虽然整理者按戈上还有“蜀郡东工”的文字,认为秦戈产自蜀地,是由一位秦将带到荆州本地的,不过,戈上还有阳刻郧中二字,阳刻郧中,是铸造上的,“資”字原译者译为郧,但为什么会出现在荆州马山,马山西即为现枝江,所以“資”字疑为赀,楚文王名赀,枝江春秋时名訾枝,所以枝江与楚文王似乎有点关联。或楚文王的封地就在枝江“訾”。阳刻郧中,当属铸造地,其它都是阴刻,可能当时戈铸造于枝江,秦设南郡时,訾枝改名丹阳,故在铜戈上加上阴刻丹阳二字。

马山西边紧靠枝江,目前在马山的地下考古中发现有多起春秋遗存,离马山不远有阴湘城和荆南寺、均有夏商文化出现。所以这个秦戈的出现,值得注意,因马山东边不远处就是郢都。正应了“子男田令居楚”这段话。

2、地下考古资料

丹阳的丹淅说和秭归说,不见载有丹阳二字的地下文物出土,而江陵出土了载有丹阳二字地名的秦戈,说明此地就是司马迁所写的丹阳。尽管目前学界没有重视这个秦戈,可能认为是别的地方流入到本地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发现,却在荆州发现了?目前在简帛网古文字专栏上,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这点,提出这件秦戈的出土,支持了丹阳枝江说,如刘刚《荊州博物館藏五十二年秦戈銘文補正》。

荆州马山考古发现的秦戈

阴刻的丹阳二字

丹阳在何处,一些文章说史记中没有明说,我们看看《史记》中的两段话

第一段“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第二段“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比较最初周封鬻熊“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与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所以“居丹阳”就是“居楚”。司马迁将“居丹阳”与“居楚”说成是同一件事,丹阳就是楚,到了 “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而将郢说成是都。丹阳不是都城名,而只是一个地方名或相当于一个国名(楚)的所在地。郢才是都城名。

先秦时楚、秦等地名多是单名,即可以是一国名,也可以是一国都城名。“居楚”应是指在楚郢都附近。又【書·禹貢】“荆州之域,周熊繹始封”。可以认为子男之田的始封地就在荆州。《史记·贷殖列传》中还有一句话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那么丹阳楚故都就等于江陵故郢都,到了秦汉年间,析江陵西部置枝江,这也可能是东汉时期丹阳枝江说的来历。

四、楚的起源地及后世的迁徙

楚的起源,按屈原的说法在《离》首二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自己是帝高阳之后。在荆州发现的许多的楚墓中,楚人祭祀的先祖中就有祝融等三楚先。史藉中对于祝融的记载较为混乱,《国语·周语》中讲“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但在《通典.州郡七》中讲“新郑,祝融之墟。”有文章说崇山就是嵩山,于是祝融就成了中原人了。于是有不少文章,甚至一些主流将将楚人讲成是由中原南迁到荆楚的。

不过《国语·周语》成书要早于《通典》,所以夏之兴也,融降于的崇山应在南方。还有,按《史记·五帝本记》中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兜於崇山(今张家界),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南蛮与三苗,均在南方。这样看来,崇山在南方不在北方。崇山不会是嵩山。夏禹一生办了三件大事1治水、2征三苗、3定九洲。三件事中治水和征三苗发生在南方。楚文化是夏文化的延续,所以楚源应在南方。先秦时期生产力不发达,靠人力去治理黄河与长江,难,但水稻种植,需要开沟筑堤去治水,,在南方,所发现的古城遗址附近,都有水田遗存,而且城墙厚实高大,并有壕沟,说明古城的防护功能强大。也说明了大禹的治水和征三苗均应发生在中国南方。

《史记·楚世家》中也讲“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后世传说祝融为南方之火神。楚人的先祖是祝融;楚人的起源地就是在古荆州,以后有一支叫季连的部族迁移到中原一带,族群发展起来后,又向南迁移到湖北荆的故地。初始到淅川,而后再落在荆山,当在今沮漳河中下游的江陵、当阳、枝江一带强大起来(芈强大于南汜),受到周王所封后在江陵故地发展起来(周时以汉水之南为南乡,秦汉时,中原人将此地叫丹阳。)地靠近沮水、漳水(楚昭王所说的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就是此地, 当年汉、沮、漳均在此地交汇入江)。为避水患,以后楚文王由此地迁到纪南建为都城叫文王迁郢。

由于楚是稻作文明,由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路线,可以考虑楚的稻作文明是先由湖南道县开始(距今12000~14000年)最早到浙江杭州余姚(距今7000~8000年),然后是河南舞阳(距今8000年),可以这样分析,楚人由古荆州起源,稻先向东发展到东夷良渚,另一支发展到河南中原(这一支可能为穴熊,发展起来后再南下,结果一些人认为楚是源于中原。);而江汉地区这里就是以后楚国的文化圈范围。而且是楚文化的核心区。

五、小结

将史记中关于丹阳、郢都的几种说法汇集如下

《史记·楚世家》“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史记·楚世家》“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史记·楚世家》“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史记·贷殖列传》“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史记·楚世家》“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 “楚彊,陵江汉闲小国。”

所以,居丹阳就是居楚,楚在江汉之间,可以判定,司马迁所说的楚封地丹阳就在江陵。参考地下考古发现的资料,可能即今纪南城以西的马山地区。

史记中还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史记·楚世家》“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屈匄、裨将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

在上述记载中,说的是同一件事,秦楚丹阳之战,但司马迁有两种写法,秦楚之战的地理位置在丹、淅,说明当时的丹阳之地名有同名异地的现象。丹、淅之地靠近秦,当年叫汉中地,故丹、淅之地开发较早,所以楚初始所居丹阳在此地,不可能。

参考资料

【1】王丹、夏曉燕《荊州博物館藏“五十二年”秦戈考》,《文物》2018年第9期。

【2】张正明 喻宗汉《熊绎所居丹阳考》。

文中均来自网络公开,原作者不明,请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