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屠夫之最是什么(屠狗之辈:樊哙不是好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樊哙,刘邦的连襟,以屠狗的营生进入大家的视线,以鸿门宴上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了勇武之名,但他可不仅仅是个屠夫,他还是个粗中有细,智勇双全之人。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哙和刘邦一样都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与刘邦一起隐藏在乡间。樊哙属于刘邦身边的勇将,按照《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初步计算了一下,他在随刘邦攻入咸阳城之前,亲手杀了一百七十八个人,和其他刘邦身边的勇将相比,关于樊哙在战场上表现的记录十分具体。


樊哙眼中的危局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过早暴露野心的刘邦危在旦夕。

刘邦最先攻入咸阳后,和陈胜一样,产生了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情绪,并且想关闭函谷关口,不让诸侯进来,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项羽也提前暴露了刘邦的野心,让刘邦处于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看到这一切,樊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建议刘邦赶紧离开咸阳,贪图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可能就会失去天下人心和成为天下诸侯的公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史记·留侯世家


樊哙的话,刘邦听不进去,在刘邦眼里樊哙就是自己手下的一员大将,还轮不到他来对自己发号施令,难道自己这个最高领导还没有手下好勇斗狠的匹夫更有智慧吗?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苦口利于’,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可以无视樊哙的直言,但不能于是张良的智慧,张良对刘邦说“当今秦无道而失天下,您才能来到这里。现在应该做的是继续奋斗,因为天下并没有太平,而不是安心享乐,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樊哙说的话尽管不中听,道理却很对,趣怪网希望您能听从樊哙的建议。”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以后,意识到了自己现在就坐享其成,还为时过早,这会有损于自己大人长者的形象,于是赶紧把自己的部队调出咸阳城,又重新驻扎在了霸上,等待其他诸侯们的到来。我们在感叹张良审时度势和刘邦从谏如流,不要忘记最先提出来这个建议,看出了这其中的危局的人是樊哙。


鸿门宴的表现智勇双全,坚韧能断的樊哙,已经令项羽侧目,刘邦刮目相看。

樊哙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鸿门宴前的表演是张良的智慧加上刘邦的权谋,是两个人的演出,那么樊哙就是鸿门宴上最耀眼的明星,他表现的智勇双全,坚韧能断,这可不是一个匹夫的表现而是一个智者的做派。


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危急时刻,张良起身出帐,把里面的危急情况告诉了樊哙,这个时候的樊哙是什么反应呢?他说出了下面一番话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项羽本纪》


樊哙说“现在情况危急,我马上进入保护左右,我要和主公同生共!”这是勇者无畏的誓言。进入大帐后,樊哙对项羽怒目而视,并说出了一番话让项羽无言以对。


樊哙曰“臣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史记·项羽本纪》


樊哙的这番话,说明了以下三个问题,让项羽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杀刘邦,真的拼命就是十个樊哙也不是项羽的对手,“逢强智取,遇弱活擒”的道理,樊哙是懂的,他的这番话,正是是利用了项羽性格中妇人之仁的特点。

一、秦亡就是因为残暴,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这句话是说给项羽听的。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是天下共主楚怀王的约定,就算你项羽也是不能违背的;

二、刘邦并没有贪功,他进了咸阳后封闭了府库,专门在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派人把守函谷关口,是为了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和贼寇进来捣乱,言外之意是刘邦是替项羽在看家呢?

三、刘邦是有功之人,这样的人要奖赏,怎么能听信了小人的挑拨,就怀疑猜忌还要诛杀有功之人呢?您这么做就是走了秦的老路,我认为项王您不应该这么做,我这可是为了您着想呀!


刘邦感觉在楚处呆的时间越长,自己就越危险,自己如果直接逃跑,又感觉说不过去,真是进退两难。这个时候,樊哙又出来说话了,他的这番话堪称经典。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史记·项羽本纪》


干大事的人不用太在乎小节,大事不糊涂最为要紧,如今的情况是我们在人家的地盘上,刀就架在脖子上,人家想杀你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还在乎什么礼节,如今最重要的是赶紧逃命。


看到了吧,在关键时刻樊哙很果断,而且这个时候刘邦很看重樊哙的意见,这个自己的连襟,已经不是只会打打杀杀的人了,而是成长为一个有见识,有智慧,有手段的人了。通过樊哙的表现,我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好的平台和团队里,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并获得成长,至于达到什么程度,则是因人而异,樊哙就是一个例子。


在不屑与周勃灌婴为伍的韩信眼中,樊哙却是个可交之人。

韩信对于樊哙也很看重,他被贬为淮阴侯后十分郁闷,耻于和周勃、灌婴等人为伍。但他却主动去拜访了樊哙,樊哙对于韩信的态度十分恭敬,用跪拜之礼迎接韩信,口中自称臣子,并说“您能够屈尊降贵来拜访我,这真是我的荣幸!”


信尝过樊将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


韩信这个人很高傲,他看不上周勃、灌婴这些人,却单单看重樊哙,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从韩信的角度来看,樊哙和周勃、灌婴相比,不是个单纯的武将,而是很有政治头脑,且得到刘邦和吕雉的信任和倚重,结交这样的人可以对自己有所裨益;第二是从樊哙的角度来看,他知道韩信的能力,也知道韩信的处境,他很会做人,无论从刘邦的角度,从吕雉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都要和韩大将搞好关系。


闯宫之明樊哙是个明白人,刘邦不见群臣容易走秦始皇沙丘之变的老路。

到了刘邦讨伐英布受伤后,刘邦深藏后宫不见群臣,这让大臣们忧心忡忡,周勃、灌婴等人都没有办法,都不敢去见刘邦说出自己的担忧。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如此过了十几天,樊哙带着大臣们直接闯宫,看到刘邦躺在床上,身边只有一个宦陪伴。樊哙流着泪说“你以前和我们一起从丰沛起兵,从而平定天下,何其雄壮!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您怎么就懈怠了呢?如今您患,大臣们都很担忧,您不和大臣们议事,就和一个宦呆在一起。您忘了赵高的事情了吗?”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刘邦知道樊哙的忠心,他担心自己出了意外的话,很多事情都没有安排,会导致天下的混乱和无序。于是他笑了笑,并不责怪樊哙,开始继续上朝和大臣们议事。


樊哙吕氏一党还是国之柱石?

刘邦去世之前,有人说樊哙是吕氏一党图谋不轨,刘邦派陈平、周勃斩樊哙来见,正是因为樊哙的能力和见识,让刘邦产生了担忧的缘故。


是时高帝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中斩哙。——《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刘邦去世后,孝惠帝刘盈继位。这时候匈奴冒顿单于看到了机会,他写信用词轻佻,这让吕雉很愤怒。在这个时候,樊哙又一次挺身而出,怒斥匈奴人的卑劣行径,并表示可以带兵讨伐匈奴。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尽管季布用事实劝阻了吕雉,让吕雉放弃了兴兵的念头,但作为国之柱石,表态是很重要的,樊哙难道不知道匈奴人短期打不得的道理吗?他也是知道的,硬气话要有人说,理智的分析也要有人去做,他和季布只不过是扮演的角色不同,的主意还要吕雉来拿。


如果樊哙也上来就说匈奴人得罪不起,我们还是和谈吧,那么吕雉的颜面要怎么办?作为大汉帝国的掌舵人威信何在,群臣还如何信服她呢?正是樊哙此时恰到好处的“鲁莽”,才体现了季布的“理性”和吕雉作为大汉帝国掌舵人,她的审时度势和忍辱负重的能力,进而获得了朝堂上下的一片赞誉。


樊哙,一个常人眼中的屠狗之辈,却是大汉天子刘邦身旁的国之柱石,项羽眼中的慷慨壮士,张良眼中的有识之士,韩信眼中的可交之人,吕雉眼中的可信之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