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服装之最(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我们中国人习惯将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服饰,由此可见服饰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服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期和不同民族的服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款式风格。服饰更向外界传达着自己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唐代女装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体系中的优秀代表,在中国服装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体验下唐朝服饰的魅力吧!


一、唐代女装款式的演变

在唐代时女子的服饰出现了很多美妙的服装,同样也在我国服装史上留下了浓烈的一笔,更是中国服饰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因其开明的对外政策和丰富的社会文化,才使得唐代服饰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发展过程中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服装不仅有糯裙服、胡服、首服、鞋履甚至在着装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唐代女子可以着男装外还有多种面部的妆饰方法和发髻样式。本文对这些服装都进行了一一的研究。

唐代女子多上穿襦服,下穿长裙,着半臂、加披帛。这一服饰搭配体系也是唐代女装的主要形式。

(一)襦裙

旧唐书》上说“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救,贵贱无别。”这种服装主要就是分为两个部分,上身一般是襦或衫下身便着裙,有些还会搭配被帛或在外面套半臂。这一时期的襦裙服就是唐代妇女的流行服装。

唐朝女子所穿的襦也经历了由窄袖到宽袖发展的过程。在唐朝前期还是比较流行窄袖的襦,到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创新襦的袖口逐渐变得宽大起来,以至于到后来规定了襦或衫的袖不得超过一尺五寸。那个时期女子还比较流行领口宽大的襦或衫,这种衣服一般会袒露胸的上半部分然后与长裙上下相配,裙腰高束到胸部。

比如在四川万县唐墓中发现女侍俑着“长袖衫,袒露上胸,曳地长裙‚下露尖斗靴”及女伎乐俑“头梳圆髻,身穿窄袖衫,袒胸腰系长裙”。这种形象在周防的《答花仕女图》中可以看到。

白居易写的《上阳白发人》中有“脸似芙蓉胸似玉”的描述,从诗句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女子所穿的衣服是袒胸的。这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一次大胆的设计。

唐代女子大多下身穿裙,裙在古代称之为“裳”,男女都可以穿,到唐代裙已经成为女子的特有服装。唐代裙子可谓是群芳争艳就连颜色和制作布料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前代,这也表现出了唐代女子裙装的多样性。

到了这一时期裙子的长度就已经较长了。唐代女子的裙子有着独特的特点第一,她们将裙腰提到很高直达胸部;第二,裙子的长度长到大部分都会垂到地上。孟浩然所作的《春情》中“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据扫落梅”就是对长裙的描述。

唐代女子还喜欢在衣服外面套一件短袖衫,并称之为“半臂”。

唐代女子还流行在衣服外面套一件短袖衫称之为“半臂”,也就类似于现在的马夹,是糯裙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糯裙服还包括披帛,也就是在肩背上披一条帛巾。1986年在河南发现唐墓中的女陶俑身上就披着披帛,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女子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在我国甚至世界的服装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绚烂的痕迹。

(二)女着男装

唐代男子服饰有公服和常服之分,女子所着男装一般为男子的常服。在中国古代儒家的观念认为男女不可以互相换穿衣服,所以女子着男装是极为罕见的。但在唐代却出现了女子穿男装的现象并且很是盛行。

《新唐书·舆服志》也一记载“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月一之服”。由此可以看出女着男装较为普遍并且这种风尚在宫廷中流传。这时有人就会问为什么唐代会出现女子穿着男装的现象呢?

,唐朝因为其自身发达的文明吸引了各种文明在这里交汇,由此造成了人们观念的开放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也正是这种包容才使得大唐的文明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就是此时期女子自身地位的提高及观念的开放。因为社会环境和思想的影响唐代女子的地位也就偏高了,并对自己的服饰有了一定的主见。

唐朝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可能就是这些唤起了普通女子渴望与男子一样有所作为的欲望,所以她们就要先从外表也就是服饰上与男子一样,可能这应该是出现女着男装现象的一个原因吧。

从根本上讲,女着男装这种服饰形态的出现应该是由于外来文化、宗教思想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兼容并包的心理让他们敢于冲破旧的观念束缚勇于接受新的事物,且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也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女子穿着男子衣服的惊世骇俗的举动。


二、唐代女性服装的艺术表现

因唐代女性服装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它在服饰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一)从诗歌中看唐代女性服饰色彩

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的诗歌是十分繁荣的,唐朝的诗歌代表了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

随着唐朝宏达俊朗与清丽婉约的诗歌之风,唐朝的服装更是呈现出一种绚丽夺目的特点。

卢照邻曾在诗词中提到“片片行云著蝶鬓,纤纤初月上鸭黄。鸭黄粉白车上出,含娇含态情非一。”这句诗词是对贵人盛装容貌的描述,并将她们体态丰盈和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那种雍容华贵的气息刻画的也是栩栩如生。

皇甫松的《采莲子二首》之一“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二“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都是用红色来描写了女子的服装。

而且在许多唐诗中还将石榴比作成红裙,比如李元宏的《相思怨》“春生翡翠帐,花点石榴裙‚白居易的“山石榴花染舞裙”。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的女性服装大多是以何颜色作为主色调了。

绿、绛、紫也是唐代妇女的裙装中常用的色彩刘长卿的《湘中纪行十首》“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娟家日暮紫罗裙”;杨衡的《仙女词》“金缕鸳鸯满绛裙”等都是例证。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看出唐代女性服饰的色彩是多么的多姿多彩、大胆独特。

(二)服饰面料种类的丰富多彩

唐代女性服饰的布料可谓是种类繁多,比如有锦、葛、丝、毛、麻、棉等面料。这些面料不但质量好上面的装饰纹样并且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由于唐代女性服装大多以裙装为主,所以当时制作裙子的面料大多是丝织品。在唐代布料中最为突出的也是丝织品。

,根据当时出土的唐代文物分析,当时在服饰中流行更为广泛的应该是纱罗一类的面料,所谓的“绮罗纤缕见肌肤”就可以得知其面料的轻盈透明。并且可以在上面染色以及刺绣加工等最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感觉。

唐朝的人为了加强女性服装的韵味性,特意在服装的构造上采用了许多折线,因为大多是丝绸面料,质地柔软易动是产生韵味之态的前提。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女性的魅力,便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姿态,通过线条来达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更好的表现了线条在服装上的审美观感。人们经常说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对线条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形象及其客观效果的描述。

(三)唐代女性服饰图案的特点

图案的发明,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图案比文字简单,更容易让人观察。

并且"图案"带给人类的不仅是表面上的图形意识,更是语言、文化的传媒介。唐代文化继承传统、敢于创新使唐代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变得更加华贵、绚丽,并且使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唐代服饰图案中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图案就是联珠纹,回纹勾边宝相花也是唐代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宝相花与回纹的结合可以看到曲线与直线的碰撞,呈现出复杂多变而又完整统一的视觉效果,让整个图案具有极强的美感,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唐朝服饰的图案中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图案的特点,唐代服饰的图案中经常会有胡人的影响。曾经的花森夫人在《宫词》这部作品中提到过明朝腊月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鹡衣装回鹡马,就中偏称小腰身。”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它非常鲜明指出了唐朝人学习胡人生活风气的习惯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尚,并且许多达贵人甚至是一些平民百姓穿着胡服、唱胡歌等为时尚。

再接着就又出现了波斯联珠图案。这种服饰图案对我国唐代服饰纹样的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人经过自己的理解和改进后将波斯联珠纹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风格纹饰。

唐代的鸭、鸡、鹿、人物纹等联珠纹锦缎制成的服装在唐代的中后期广泛流行。


三、从搭配服饰的配件中感受女性服装的魅力

如果华丽的衣服上能够再搭配上其他美丽的装饰作为点缀那更可谓是锦上添花。唐朝人拥有着极强的审美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定是不会忽视这些细节问题的。

(一)画龙点睛的披帛

在白居易所作的诗词《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的这几句“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描写的就是当时平康坊妓女所穿的一种叫做帔的服饰,并且也有一种美丽的头饰与之呼应。帔帛我们在上文也有过介绍,它就是在裙衫外搭配的一种长帛巾。这种帔帛来源于西亚,在丝绸之路时传入了我国,这种带有异国风味的饰品很快就在我国流行开来。

如今我们还能在《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等唐代的名画中领略到它的风采。

在唐懿德太子墓壁画《团扇侍女图》中的侍女就是唐代女性服饰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期的典型代表。我们见到墓壁画中的这幅图后,就可以看到画中女子身穿的帔帛很长可以从后背绕过两肩,并在胸前交叉分开, 一端则会搭在手臂上, 这样的穿着总能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披帛的盛也反映了唐代女子审美标准的改变。因唐朝以前的服装都是以简练为主,衣装通体上下也没有多少饰品作为装饰。而唐代以长帛作为装饰这不仅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富足,多了时间去研究衣着的美化,并且能够体现唐代也已经注重通过服饰线条来美化自己的姿态。

唐朝女性以丰满为美,所以就有很多肥胖的女性,拿披帛作为装饰后会更加能够凸显身材的婀娜多姿。

唐代的女性除了喜欢披帛外还比较喜爱戴帽子。张祜诗的《观杨瑗柘妓》“促叠蛮渑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诗词中的“卷檐虚帽”就是唐代女性比较喜爱的胡帽。唐代女子在此基础上经过巧妙的构思和加工后创造出了更多新颖的帽子款式。

(二)精美的头饰

为了搭配精美的服饰和发髻,唐代女子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饰品来装饰发髻。

最首要的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簪子,中国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伤害,所以那时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将头发挽起来。据《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簪子的材料也有不同,在一开始都是木制的,兽骨的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开始出现了金银、玛瑙等材质的簪子,并且簪子上还会刻上不同的花纹。到了经济发达的唐代,簪子的造型更为精致复杂了。

就是钗子,钗子与簪子不同的就是它比簪子多了一股,这样的钗子能够更好的固定住头发。

还有一种重要的头饰——步摇步摇就是在簪子和钗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时步摇在唐代很是流行。并且步摇的样式更多,材料一般都是用金玉,甚至有的上面还会点缀上很多小玉珠,这样走起路来玉珠就会来回摆动很是好看。


四、唐代服饰元素在现代女士服装中的运用

唐代服饰流行的图案样式很多,在当代华服中出现最多的纹路有卷草纹、缠枝纹以及宝相花纹

缠枝纹发源于忍冬纹,忍冬纹最初是发源于古埃及,最终是在东汉时期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缠枝纹是由花草以及波状的连续纹样相结合,看起来就是有很强的节奏和律动感。根据它纹路的走向便有着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

宝相花纹以传统的云气纹图样为基础,后续融入了中亚地区缠枝忍冬和海石榴等形象,形式上采用了圆形或者菱形放射状适合装饰的纹样,宝相纹它富有着富贵宝气之寓意。

中式服装上广泛运用传统图案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现代服饰经常被当做成艺术和生活的碰撞,因而“时装”的表现形式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五、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唐代的女装更是独树一帜,雍容华贵,中原的传统服饰和异域服饰相互影响,在我国的服装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清刘晌等撰,志第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7页。

【2】《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658页。

【3】《四川万县唐墓》《考古学报》,四川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506页。

【4】《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第4692页。

【5】《新唐书·车服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511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