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天府之最(四川古时何以称“天府之国
何谓“天府之国”?“天府之国”,指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也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
其实从历史上来说,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它们是关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
至于四川“天府之国”的说法,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不过按照更早的说法,“天府之国”则特指成都平原。按照古籍的记载,成都曾是古蜀国的都城。早在秦朝末年,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就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天府之国 成都
那么古时又是何以称“天府之国”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天府之国”之称是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故称“天府”。
成都 都江堰
古时候“天府之国”的险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古时候限于交通工具,这种易守难攻的要地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仙李白就曾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理论也可以看出一般。这个不再细说,主要说说古时候的“天府之国”有多富。
蜀道难
古时候“天府之国”的富
后蜀,又被称作孟蜀,后人为了区别王建所建前蜀,所以被称为后蜀,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是后唐庄宗时期的节度使孟知祥所建。后蜀两任皇帝在蜀地可以说是励精图治,改善民生,加上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当时的蜀国从国家到百姓都一心赚钱,发展经济,当时的蜀国农业是年年丰产,当时蜀国到底多富呢?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蜀国,那就是“富”,不仅国富,而且民富,富得流油。
国家有多富,蜀国被灭后,其宫中的金银财宝,前后北宋花了10多年的时间,才运完。这是啥概念?至于百姓有多富,历史学家喜欢用米价来说明,举的例子是唐代最富庶的年代贞观之治时一斗米卖四五文钱,但在后蜀时期的米价只卖3钱,便宜得不是一星半点。这说明什么?说明当地百姓根本不愁吃穿。甚至有一种说法,当年秦朝和刘邦,都是靠蜀地打下基础争得天下。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为了北伐夺取天下大业,刘备上台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立一套强大的新的汲取机制,开始对益州的百姓进行严厉的搜刮。通过铸造“直百钱”,并是由府接管市场、控制物价,不许价格发生不利于府的波动的办法,空手套白狼,蜀汉国库很快得到充盈,相反的民间财富大量缩水。不过就算如此,蜀国仍然在魏国的打压下存在了43年,这依托的主要也是蜀地的物产丰富和大量财富。
蜀汉直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