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历史之最是谁啊*(「说历史」光绪之*(四)
权力游戏谁是我们的敌人
历朝历代,顾命大臣都没什么好下场,皇帝叫你顾命,早晚就得没命,也不安宁。远的不说,就拿本朝举例,前有掘坟鞭尸多尔衮,后有十三布库擒鳌拜,真可谓前面地雷阵,后面万丈深渊。
,本朝也曾有一名传奇顾命大臣,不仅在最高权力的斗争中全身而退,还享尽荣华富贵子孙荫护,并成为大清朝唯一一名自然亡的“叔王”,他的名字叫济尔哈朗。肃顺和端华兄弟就是济尔哈朗第七世孙,也许咸丰皇帝正是看中哥俩的红色基因才委以重任。这俩憨憨显然没有遗传到祖先的狡黠与精明,当年老祖宗审时度势,关键时刻毫不含糊,对准共同辅政的亲密战友多尔衮背后就是一刀。多尔衮身败名裂,济尔哈朗在重大斗争中经受住考验,好兄弟卖了个好价钱。
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后,“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就朝廷当前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亲切交流和友好磋商。肃顺等人的意思,两位太后把小皇帝照看好就行了,印章交由我们来保管,每天大小奏折堆积如山,光盖章就得跑断腿,耽误国大事不说,人来人往的,影响也不好。
生性好静的慈安没什么主见,当即打算交出“御赏”,这头慈禧却不干了,慈禧不干的理由只有一个,遗命是叫你们赞襄政务,不是统摄政务,你们这么干不合法,是违诏。于是双方就赞襄还是统摄的尺度问题又交流了一天,肃顺等人八张嘴说不过慈禧一张嘴,只好悻悻而归,择日再战。
按照慈禧的意思,这事有必要效仿前朝搞一个“大议礼”。八大臣一听似乎也很有道理,于是麻溜地请专家学者组织论证会,忙得两脚不沾地。这边慈禧跟慈安一合计,趁机让贴身太监安德海携衣带诏悄悄逃出热河,进京城去找叔叔恭亲王哭诉。恭亲王奕䜣见密诏大惊失色,哥哥刚,两位嫂嫂和少主就被“顾命八大臣”逼宫,你济尔哈朗家不过是太祖皇帝的侄辈,安敢管我们的家事?肃顺等人僭越犯上,乱臣贼子必诛之。
六爷奕䜣自他爹道光后就一直走背字,硬生生被四哥咸丰压制了十一年。按照民间野史传闻,哥哥不仅走了他的皇位,还夺走了他的爱人,当年的兰贵人也就是如今的同治生母慈禧太后。他这个亲哥把国家治理得乌烟瘴气,竟让洋人打进了北京城,宗庙社稷危难之际,当哥的一拍屁股逃到热河,留下一屁股烂摊子让他去收拾。他忍辱负重与洋人周旋,总算保住了祖宗江山,当哥的不仅没任何让贤的表示,临搞了个“顾命八大臣”组合竟然也没有亲兄弟的份,翻遍史书,见过坑兄弟的,但没见过这么不讲武德的。
事已至此,当了半辈子忍者神龟的六爷,只能把一肚子邪火都撒到肃顺等人身上。当初洋人打进北京城,清虽然战败,但大部分是溃败,经主将镶蓝旗副都统胜保收拢,尚有一万余人,这一万余清也就成了京畿附近仅存的事力量。胜保名字取的吉利,但净打败仗,敢情他爹起名是骂他不要脸。害怕追责的胜保对六爷言听计从,率大队出迎五十里,准备阵前擒杀“顾命八大臣”。
扈从圣驾归来的肃顺等人发现情况不对,赶紧让担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兼步统领大臣的端华,调动队警戒。随营的亲是正黄旗步兵,按制隶属步统领大臣节制,但正黄旗都统是七爷醇郡王奕譞,奕譞的老婆婉贞又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端大人不仅没调来卫队,自己也失踪了。
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肃顺、端华等人被斩于菜市口,其余人流放永不收赎。“顾命八大臣”闪亮登场不到三个月,就集体领了盒饭,史称“辛酉政变”。
年仅26岁的同治生母慈禧,在“辛酉政变”中展现出惊人的胆识与谋略,也为日后的光绪皇帝登场完成铺垫。因为青春守寡的两宫太后仅有同治皇帝一子,野史传言慈禧后来又怀了一个,一说是六爷奕䜣的,一说是太监安德海的,反正没生下来。关于安德海是不是真太监民间也有很多说法,但慈禧后来大张旗鼓给他娶了一房老婆确是真的。安德海和胜保,是“辛酉政变”中功劳最大的两个关键人物,堪称“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干一回就够吃一辈子。但这两人德不配位,没过几年就自己把脑袋玩丢了。
同治朝自此形成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两位叔叔共同辅政的局面,斗争却远远没有结束。同治四年(1865年)初,席卷江南十八省的太平天国伪天京城刚刚被湘攻破,慈禧太后突然宣布罢黜恭亲王奕䜣议政王、首席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兼领神机营之职,仅留其内廷行走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据说,懿旨颁布之前,太后与恭亲王在养心殿东暖阁进行了长久的谈话,但具体内容未见于文字记录。在朝野看来,太后卸磨杀驴过于明显,若无恭亲王,哪有今天的太后和皇帝呢?这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复杂,岂足与外人道哉?不管怎么说,奕䜣对太后还是有感情的,从当初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迎圣驾归京,到后来办洋务平粤匪,促成“同治中兴”,他如同一座伟岸的山擎住了风雨飘摇的紫禁城,大概因为这宫里头坐着的是他曾经深爱的女人吧。
,男女分手以后,念念不忘的多是男人,男人深情女人现实,这也许是性别所导致的差异。女人需要的是安全感,要给自己和子女营造一个稳固的家,驾驭感情是她们天赋的生存技能,只有男人才会相信那些山盟海誓的鬼话,并为此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蠢事。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捻突破河防进入直隶,两宫震动。太后谕旨起复奕䜣,统领节制各路兵马。六爷指挥汉臣左宗棠、李鸿章堵截围困捻匪于黄河南岸,八月捻匪覆灭,六爷旋即去职。
同治十二年(1873年)皇帝大婚亲政,头一道谕旨即革去奕䜣亲王世袭,降为辅国公,并开出机撤销一切职务。六爷一生唯一没能丢掉的差事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因为皇族里面实在找不出第二个精通洋务之人,列强又公开表示只愿意与六爷打交道,六爷博得一个“鬼子六”的称号。
以“鬼子六”之精明强干,又兼道光嫡子、和硕亲王之尊,却一生被慈禧掌控玩弄于股掌之中,确实令人唏嘘。如果非要去解读他们之间那种以常理皆难理解的关系,只能说六爷确是一个长情之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和硕恭亲王奕䜣逝于家中,享年67岁。此前,他已于甲午战败后受太后懿旨再度复出,主持与日本议和事宜。一如34年前,受四哥咸丰帝之命,在北京与英法议和一般。咸丰与慈禧,可以算得是他一生最亲近的两个人,却从来都没有替他考虑过半分名节和毁誉,还是汉臣李鸿章心疼他,替他背了这千古骂名。
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帝党与后党几欲兵戎相见。坊传帝党要围园杀后,困居颐和园的慈禧太后惊惧不安,再一次陷入生攸关之境地。但此时,那个一辈子都愿意为她随叫随到,赴汤蹈火的男人,再也不会上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