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历史之最是谁啊(「说历史」光绪之*(三)
迷雾背后溯源谋杀皇帝的线索
历史伏脉百年,真相终究要浮出水面。课题组辗转多地寻找到23年前提取的光绪生物标本。并使用最先进的微量元素化验手段,在光绪的头发中检出砷含量高达260余毫克,这个剂量足以致人急性亡。而砷密度多集中于头发根部,显然不是慢性中,课题组还专门找到多名慢性砷中的患者头发进行对比检测,这些严重患的头发从根部至末端砷含量非常均匀,而检出量仅仅只有66毫克,就已经导致全身多器功能衰竭。
2008年,课题组发布《清光绪因研究工作报告》,最终结论为急性胃肠性砒霜中亡,人民网亦刊登报道了这一成果。
现代科技手段并不能戡破深宫之内的权力与阴谋,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历时五年之久的研究成果,还是留下一个致命疑问,即究竟是谁杀了光绪?也许,这只能依靠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从浩如烟海又真假难辨的史料中去寻求一个令人信服的实质性结论。
但文史方面的难度在于,作为重要判断依据的“起居注”,其客观性本身即存在明显质疑,这已经是清史研究界的共识。课题组还曾披露,参与会诊光绪情的太医,曾有私人文字留存于世。其中记录了他们奇异的问诊经过,即他们往往是在内侍的监督下,象征性替皇帝号脉,而关于皇帝本人的情,皆由太后口述完成,并根据太后懿旨开具方。
大多数太医们都感觉,他们存在的价值,只不过是让皇帝本人感到宽慰,自己的疾正在得到正常的医治,而究竟何该用何方,则完全不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以至于皇帝后来彻底厌倦甚至抗拒这种仅仅出于某种形式的问诊仪式,并多次辱骂和质疑他们的医疗水平。一切事情被冠以政治和权力意味之后,往往与事物的表象背道而驰。太医们认为,即便不存在砒霜投,皇帝也与大去之期相距不远矣。
或者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说,皇帝本人作为权力象征和法统正义,其寿命必须牢牢掌握在太后手中,并根据政治上的需要来决定是否存续。只有如此,太后才会热衷于关心皇帝的情,并依据形势的发展来开具不同的方。
所以我们透过表象来看待晚清最高权力的本质,即帝后是牢牢捆绑在一起的,太后长命百岁,则皇帝万寿无疆。史料记载“戊戌政变”之后,皇帝被囚于瀛台,对太后多有愤恨之意,心郁结旧疾,,大概率活不到十年之久。唯一的理由只能是,太后并无废帝更无杀帝之意。假如从太后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局面,她至少面临四重矛盾和危机,由外而内依次为大清与列强的矛盾,满清王朝与汉族权臣的矛盾,太后本人与八旗贵胄的矛盾,才是其与皇帝的矛盾。
而有趣的是,这四重内外矛盾,又被一根看不见的线所串联。即太后必须倚靠汉族权臣开展洋务运动、编练新来抵御列强,巩固王朝的统治,譬如“同治中兴”;然后又必须倚靠满族势力来制衡汉人,譬如打击湘、淮、楚势力,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倚靠皇帝才能压制八旗贵胄,维持其权力的正统地位,假如光绪不幸故,则太后必然被迫交出帝位和其所代表的最高权力,这才是矛盾的核心抓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帝后之争不过是人民内部矛盾而非阶级斗争,其所秉承的处理原则是批评团结而非惩前毖后。太后深谙权谋,不可能连这一点起码的主次都分不清。所以她在弥留之际,仍然力排众议,迎立光绪皇帝的亲弟弟载沣之子溥仪为储君,并由载沣出任摄政王,立场明确无疑。假如太后惧怕政治清算,而在前带走光绪,便不能解释其迎立溥仪的动机。我们揣摩这个力排众议的场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权力交替过程中的暗流涌动,光绪以及后来的宣统皇帝,都出自道光皇帝第七子一脉,大清国的皇位并非嫡长子继承制,理论上任何嫡出的皇子都有被选中继承的可能,而其背后所代表的王族势力一旦执掌权柄,出于权力巩固的必要,一场政治清算无可避免。
所以太医们暗戳戳地表示杀皇帝是出于太后的授意,只能表明医生擅长参悟生命的奥秘而完全不懂得权力的玄机。
亲贵们乐见帝后相争必有一伤,我们复盘光绪年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大婚亲政、甲午战争和维新变法等,皇帝为何执意冲破桎梏,背后究竟有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在操控和推动?太后清楚无帝则无后的局面,年轻的皇帝却似乎完全不懂得无后便无帝的下场,甚至瀛台面壁十年,仍未参悟到权力游戏的本质。
或者我们不妨说得更直白一些,帝后之外,其实还有多方力量隐匿于深宫之中,并一直在推动这种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传统佛教中,有一个“因果辩证法”,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如外界客尘与众生主体内心也互为因缘,由众生之无明生起我见,我见缘外界之客体,客体唤起众生之贪欲,贪欲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及痛苦,痛苦又加重无明。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皇帝被杀,太后而宣统立,其因果当追溯到咸丰十一年(1860年)先帝北狩热河。大清开国200余年来,其都城第一次被攻陷,惊惧失措的咸丰帝在热河一不起,继有崩塌之势。按照满清贵族共治的祖制,拥有皇位继承权的除了咸丰皇帝的独子载淳,至少还有其六弟恭亲王奕䜣和七弟醇郡王奕譞。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当年最热门的继任者是老六奕䜣,但皇位却落到了老四奕詝手中。如今咸丰不寿,坐了十一年冷板凳的奕䜣极有可能取而代之,再扩大一点范围,与奕䜣一母嫡出的奕譞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若按照大清国目前的糟糕状况,以及晚清后来的国运走势来看,朝廷需要一位年富力强又足以统慑王族的皇帝。但咸丰出于自己的私心,偏偏选择了自己年仅5岁的儿子载淳。然后为了对抗奕䜣和奕譞背后的王族势力,咸丰一口气任命了八个顾命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共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八个人中,前四位的载垣、端华、景寿、肃顺是实力派,后四位基本算打酱油,其中又以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三子端华和第六子肃顺兄弟为核心,尤其这个肃顺是侍妾所生,却能爬到如此高位,心眼非一般的多,自然就成了带头大哥。
八大臣的顾命阵容确实豪华,咸丰又担心儿子福薄,承受不住。于是弄出两枚印章,一名“御赏”,交东宫太后慈安,一名“同道堂”,给了载淳生母慈禧。在5岁的小皇帝同治亲政之前,拟旨由八大臣包办,但谕旨需要“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
咸丰皇帝对自己设计的这个权力模型很满意,以“顾命八大臣”压制奕䜣、奕譞,以两宫太后制衡“顾命八大臣”,自己后,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永葆红色。但他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政治学原理,即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顾命八大臣”岂不就是奕䜣、奕譞兄弟和两宫太后共同的敌人。如此,不仅三方掣肘形同虚设,筷子穿豆腐一捅就破,还给大清国五十年留下数不尽理还乱的巨大权力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