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部队行*历史之最(红*最有荣誉之战,粟裕回忆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战神粟裕的背后(26)
上一节我们讲到,朱毛有意在大柏地伏击敌人,朱毛谁也没有去过大柏地,于是他们决定部队直奔大柏地,现场看地形后再决定。
1929年2月9日,正是农历大年三十,红到达大柏地境内,经查看地形发现大柏地距瑞金城北30公里,其南端从隘前、麻子坳到大柏地,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6公里的峡谷。两旁山高林密,一条曲径绕行谷底,直通宁都,是打伏击的极好场所。
当时红4担任前卫开路的红31团3营到达瑞金黄柏圩、隘前一带时,敌人刘士毅旅、肖致平团等“追剿”也到了瑞金境内,两者相差不过3个多小时路程,行休息时,前卫31团的一些战士围拢到第3营党代表罗荣桓面前,说“天天被敌人撵着跑,这都年三十了,还要往哪里走?党代表,向上级反映反映,打一仗吧!不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我们休想安生。”
罗荣桓同营长陈正春商量后,跟部反映了战士们的意见,向上级请战。听了罗荣桓等人的求战申请,朱毛非常高兴,他们原来就要伏击敌人,这时兵们主动请战,说明士气高涨,主席、朱德立即在王家祠堂召开前委紧急扩大会议,红4所有营以上干部参加,主席发言
“自井冈山下来至今,我们一路遭到敌人的追袭,搞得我们过个年也不安稳。现已查明,一路追赶我们的是刘士毅的部队。据侦察报告,我们前脚开往瑞金,这刘士毅便从会昌追了过来,估计敌人的前锋下午可到黄柏与大柏地交界地段。他们步步紧逼,要把我们置于地,我们愿意吗?”
主席充满激情的讲话引来如雷的回答“不愿意!”
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我们就在大柏地伏击敌人,此仗一定要打,而且一定要打赢,以振威,具体作战部署由长和参谋长布置。”
朱德谈了作战思路“从黄柏的龙角山进入大柏地圩镇,是一条两边群山对峙的地形,整个地方叫麻子坳。圩镇前面的村庄叫杏坑(即前村),这里稍宽阔,是个设伏的好地点。我们这次要打他个伏击、歼灭战。”
参谋长朱云卿详细讲解了战斗部署28团2营为前哨营,在杏坑(即前村)附近占领有利地形,掩护主力红在大柏地的安全展开,然后撤至大柏地附近担任预备队;28团第1营从右翼向敌侧后迂回,断敌退路;28团3营在牛廖坑东侧高地占领阵地,担任正面阻击任务;31团及部特务营担任向敌右翼侧击的任务。
简单地讲就是拦头、断后、侧击斩腰。而粟裕所在的28团1营负责断后任务。
有人要问,红的行动不定,刘士毅部为何总能追上红?其实原因很简单,都是袁崇全在作祟,前面我们讲过,袁崇全原来是红28团第2营营长,对红的行动规律非常熟悉。
1929年2月10日下午两点左右,追敌刘士毅第15旅先头部队在黄柏与大柏地的界山龙角山同我接上了火。已是第2营营长萧克和2营党代表胡世俭命部队故意将行李摆放在路边,与敌人打一阵,退一阵,佯装败退,将敌人引入杏坑(即前村)附近麻子坳红布下的口袋。
我且战且退,敌追了不远就停止了追击,并后退到县城。因为袁崇全看破了我的战术,侦察员向主席、朱德报告。朱德分析说“敌人怕中计,生怕跟我们打山仗、打夜仗,估计明早敌人主力会全线追来。”
主席说“命萧克继续在龙角山设伏,并命侦察人员深入县城附近监视敌人主力动向,一有情况,马上汇报。红主力除制高点留少数部队外,其他人下山休息,明天天亮前进入伏击阵地。”
主席顿了一顿“告诉所有连以上干部,胜利都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一定要沉住气,只要我们沉住气,敌人就会沉不住气,我们就可以歼灭敌人。”
而敌那边见红退去,便感觉袁崇全的判断不准,想想也是,他们追着红打,红一打就跑,当天晚上,国民党决定第二天继续追击,这令袁崇全非常恼火,阻难不住。
次日凌晨,满天大雾、细雨蒙蒙,能见度极低,一大早,红侦察员前来报告,敌又开始追击,朱毛大喜,命令红立即就位,指战员们冒着细雨进入伏击阵地,指战员的身体都湿透了,士气高涨,他们在等待猎物进入伏击圈。
上午9时左右,负责断后的第28团1营报告,敌人已全部钻进了红设的伏击圈。于是朱毛下令红开始反击。28团3营由右翼迂回,31团3营由左翼攻击。10时许,敌人继续向大柏地前进。
这时,28团2营加入了战斗,从正面攻击敌人。28团3营迂回到杏坑南侧的茶亭岽,歼灭了敌指挥所,28团1营截断了敌人的退路。红已对国民党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朱德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红将士们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却久攻不下
一是红子弹少,沿途又有损无补,火力薄弱。
二是由于当时正在下雨,红的武器差,被雨水淋湿的有时开不了火。
僵局对红不利,这时在半山腰指挥的朱德命令伏在半山坡作为总预备队的独立营和直属队向山下猛冲。平时很少摸枪的主席也大臂一挥高呼道“所有还能走动的战士,都随我一起上!”他随即拿起一把枪,带着警卫排向敌阵地冲锋。身边的警卫排长受伤了,主席仍奋不顾身地向前冲。
朱、毛深知,红四生存亡,在此一举。红以泰山压顶之势扑向敌人,于正午时分基本全歼被围之敌,俘敌800余人,缴枪800余支。主席会打仗,提出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但他却很少拿枪。事后他说
“等到我都要拿起枪的时候,红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可以说,大柏地战斗是朱、毛红置之地而后生的一场战斗。战斗非常惨烈,很多红指战员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包括红28团第2营党代表胡世俭。
因为时间紧迫,红匆匆打扫完战场,雇请当地百姓一起埋葬战士遗体。看到有些战的红衣衫破烂,没有穿鞋,老百姓便跑回家,找来一些衣物、草鞋为他们穿上。因为当时条件简陋,所以连一个墓碑也没立,为了便于日后辨认,他们在墓前放了些青砖,刻上一个五角星,以示纪念。
大柏地一战,是红4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使红4摆脱了一路被敌人尾追的困局,扩大了红的政治影响,赢得了民心,为之后在赣南、闽西广大地区开展创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毅于当年9月1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高度评价道“是役我以屡败之余作一掷击破强敌,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泊中挣扎始获胜利,为红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1933年夏,已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主席,再一次来到大柏地。这天午后,恰雨过天晴,一挂彩虹高悬天上,群山苍翠欲滴。主席环顾四周,摸着路边农舍墙上的累累弹孔,忆起当年红在这里拼打伏击的场面,心潮澎湃,诗兴盎然,吟成《菩萨蛮·大柏地》一词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对于这次被陈毅称为的红最有荣誉之战,粟裕后来回忆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拿枪带头冲锋的战斗,由此可见当时战斗的艰难。这一战充分体现了主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思想,奠定了红在瑞金建立根据地的基础。
(天择杂谈原创本文在史实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传》、《战神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等。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