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历史之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从
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诞生以来,一大批精品之作成功收获了收视热度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当中,优秀的作品仍然只占少数,没有在整个电视剧市场引起很大的反响。
但国家政策仍然给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持续的支持和鼓励,优秀作品也持续不断的涌现,其叙事策略也更加多样,剧情涵盖的领域和历史层面也在不断拓展。
叙事主题挑战历史难点,揭开神秘面纱
从叙事主题来看,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趋势是向历史事件转向。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不断探索和呈现,从1921年成立,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讲述。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所天然自带的特殊政治内涵、宣传和纪念的作用是它不可回避的一大特色。
,重大题材电视剧始终还是应该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
尤其是在题材选择上,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积极发掘历史事件中的模糊之处,混沌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揭开出更的历史面纱,展现那些矛盾和冲突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例如,陈独秀作为中国革命队伍的创始人,却在1929年被开除d籍,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也较少展现。
但《觉醒年代》中把他塑造成主要角色,从各个角度侧写了他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历程。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以领袖作为主角的作品非常之多,其中《延安颂》中对他的刻画十分成功。
剧中大胆的刻画了主席与贺子珍、许世友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不但不影响其的形象,还使得整部作品锦上添花,更具艺术魄力。
这些敢于挑战历史难点的电视剧,揭露的历史真相使人耳目一新,戏剧冲突效果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一条基础的原则就是要秉承客观公正的创作理念,理性的展现历史和人物。
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还应打破同质化、单一化的叙事窠臼,打开新的历史空间。
揭开历史内幕、对反面角色进行立体化呈现,恰恰是体现队伍的宽广胸襟,正视历史的坦然态度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中涉及到部分的历史内幕,尝试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
由于题材内容的特殊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制皆受到国家广电视总局的监督和审查,另有专设的重大题材领导小组进行创作指导,甚至还有部分及其重要的电视剧还需要送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审看。
2016年3月,总局电视剧司召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管理座谈会,会议既强调了要加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立项、剧本、拍摄各环节的管理,又强调了要重点解决创作题材重复的问题。
,在审查规则的限制内寻找叙事题材的创新突破点,也是该题材电视剧创新叙事题材的一大难点。
这需要重大题材主创队伍坚持主流价值观念,培养政治觉悟与素养,树立正确唯物史观,具备钻研求索精神,提高艺术创作造诣。
角色塑造坚持领袖中心,挖掘历史遗珠
回顾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40余年的创作之路,可以发现在对英雄角色的塑造上,革命领袖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革命领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和人民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思想崇高和人性光辉,是中国革命者的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够给予观众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故而,对领袖人物的塑造仍然是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点。
如何塑造领袖人物既是政治问题,也是历史问题,还是艺术问题。
新世纪以来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更加成熟。
摆脱了脸谱化、单向度的正面塑造,转向了刻画人物的平易近人的一面,加入了很多生活细节来强调领袖人物的个人特质和性格魅力,“生活化”和“平民化”成为了领袖叙事的主流趋势。
,“青春化叙事”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大创新突破。
革命历史的话语通过拥抱青年群体,记叙青年的成长故事和思想转变,来有机融合“英雄叙事”和“青春叙事”,使得整部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生命力。
例如《恰同学少年》一剧就采用了“青春叙事”的手法,集中展现了一批年轻学子在革命浪潮中敢为人先的爱国情怀,在青年成长与民族存亡的双重叙述中,最大限度地升华了全剧的艺术价值。
在坚持围绕领袖人物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还可以对一些曾经极少出现在荧屏上的新鲜面孔进行了挖掘和展现,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看体验。
根据内容分析的统计结果来看,新世纪以来,知识精英型英雄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中国辉煌的革命史当中,知识分子、思想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这类人物的塑造可以诠释我国革命历史道路的完整性。
例如,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了一批中国进步青年赴法国留学的故事。
该剧的主要人物不仅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还有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共产主义战士蔡和森,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向警予等一大批以前较少被呈现的中国革命者早期领导人、思想家。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则是讲述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爱国科学家,舍弃国外优渥的科研环境,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依然决案地返回中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故事。
主要描写这些人物及其事迹的电视剧,从总体上填补了重大题材电视剧的题材图谱,更好地补全了历史空白之处,使革命历史和新中国发展史的叙事言说更具完善性和整体性。
,早期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不乏对向警予、宋庆龄等女性革命家进行了具体的刻画,为气势磅礴的重大题材带来了女性视角的叙事。
而纵观21世纪以来的重大题材电视剧,重点展现女性革命家英雄事迹的作品少之又少,多数女性角色仅是作为主角人物的情感戏份出场。
在当下电视剧市场女性视角抬头的趋势下,作为革命历史遗珠的女性英雄人物,可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个创新点。
叙事模式重构宏大叙事,打造史诗品质
从内容分析的统计结果来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模式发生了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的转向。
微观叙事主要体现在电视剧创作采用工笔与写意的艺术手法,对人物复杂心理的讲述、对历史细节的深挖、对伟人动人感情的描绘。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下的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只局限于较为狭窄的视野,关注某个历史事件本身。
相反,非常多的作品都致力于体现时间与空间的宏大体量,并通过对数量较大的历史事件的一一铺陈,来展现革命领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使作品形成了深沉厚重的史诗风格。
当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采用微观叙事的手法,但却呈现风起云涌的革命史诗感的原因是,当下重大题材电视剧对传统的“宏大叙事”进行了解构与重构。
曾经革命意识形态一度占据中国文艺创作的绝对主导地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内容宏大目的明确,语态呈现政治化的特点,剧情的推动呈现“教科书式”发展。
因而“宏大叙事”曾一度被批评为强硬的、宣教的、忽视个人价值的。
但随着“宏大叙事”的瓦解,文艺界出现的碎片化、虚无化和娱乐化之风显然不符合重大题材电视剧的立意和初衷。
故而,在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者的不断摸索和市场对此类作品的检验之下,革命历史恢弘史诗感的重要性逐渐回归,重构“宏大叙事”成为了艺术家的自觉追求。
如《热旗》在30集的篇幅中,集中展现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
《红旗漫卷西风》以40集的篇幅,讲述了从阀混战到解放战争,长达22年之久的历史。
还有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都呈现这种跨时空的宏大历史体量。
新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宏大叙事”的重构还在于,作品在追求较大历史体量,力求打造史诗风格的展的,还能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为剧情注入丰富的细节,力求用精致的服化道和场景打造贴近历史,共同烘托历史氛围,将观众拉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中。
例如,《觉醒年代》精致的画面细节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原貌,并且剧中十分注重情与景的结合,通过历史场景的精细描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到20世纪早期动荡中北京的那份萧瑟与凝重,于微观叙事中,呈现了历史的厚重感。
正是这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精心雕琢的细节,使得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展现出了动人的色彩。
,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都应该坚持以史诗风格为主导,客观从容地铺开气势磅礴的史诗画卷,揭示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
于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在叙事手法上也进行创新,打开思维空间想象力,推动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充分采用微观叙事的笔法勾勒细节,为剧作增加艺术魅力。
叙事时序历史编年体为主,创新时间安排
为辅叙事时序具体指的是电视剧中时间和时间段在剧情中的连接顺序,电视剧叙事中,叙事时序的安排极大程度的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
纵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40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次叙事的直线叙事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但,新世纪以来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在叙事时序上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势。
电视剧叙事较之电影叙事篇幅更长,加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剧情时间跨度往往很大,倾向于采用顺序叙事的长篇历史编年体结构,打造一览无余的流畅、庄重、磅礴的史诗化风格。
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轨迹对剧情事件进行一一呈现,以事件的前因后果、起承转折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能够全景式地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并深刻地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长征》、《延安颂》、《北平战与和》、《井冈山》、《红色摇篮》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时序特点都是如此。
,仅仅采用直线叙事的时序策略难免使电视剧在艺术效果上略显单调。
新世纪以来,有不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直线叙事的基础之上,引入倒叙、闪回、预叙等时间处理方式,增加叙事的层次感和曲折性,从而给观众带来更新鲜生动的艺术呈现。
例如电视剧《毛岸英》的叙事中,并没有对毛岸英的生平进行平铺直叙,而是从年近八旬的毛岸英的夫人刘思齐的回忆开始讲述,她来到志愿陵园,抚摸着爱人毛岸英的塑像悲伤的模样,深深地触动了观众柔软的内心。
而后,毛岸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缓缓展开,在后续的叙事中,也有大量的倒叙的手法,极大的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剧在继承编年体叙事时序的,创新性的穿插倒叙和闪回等时间安排策略,能让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性,也让观众有更为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叙事结构多线并行策略,全景式书写
叙事结构是影视作品的“骨骼”,对一部作品的风格和完成度祈祷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题材虽然有所限制,但对叙事结构的运用也有较为灵活的展现,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叙事丰富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呈现从线性因果主导到多重叙事参与的转变。
多线并行叙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叙事策略,可以使时代背景更加明晰,人物关系更有逻辑。
较多描写革命领袖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在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家国双线索并行的特点。
一方面以革命进程、政治斗争或者社会主义建设等“大事”为叙事线索,着力体现革命领袖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伟岸形象。
另一方面,以革命领袖的爱情与亲情、家庭日常生活等“小事”为叙事线索,能够打破领袖人物高大全的扁平形象,以情动人的引发观众共鸣。
家与国的双重叙事,得以体现国家命运的风雨飘摇和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否息息相关,消解了政治话语的疏离感,极大的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
描写革命领袖的重大电视剧之外,展现知识分子人物群像的作品也能够采取双线叙事的叙事结构来丰富剧情表现。
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剧中有多条线索共同推动剧情发展,形成了多线叙事的立体结构。
剧中叙事主线是爱国知识分子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到踏上的“寻路”历程。
还有一条背景叙事线和一条人物成长线相互配合。
背景叙事线的功能是介绍当时社会上巴黎和会、袁世凯称帝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史写人。
人物成长线的功能则是戏剧性的刻画了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等青年一代的坎坷成长步伐,为全剧增加了温情的感彩。
多条叙事线按照时间顺序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有序推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的该剧的多重叙事特色。
以两条或多条叙事线索为叙事结构,既能以差异化的剧情为重大题材电视剧带来风格各异又彼此相通的艺术特色,又能囊括更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和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全景式的展现各个历史阶段风起云涌、大开大合的历史画卷。
感谢观看,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