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历史之最(宣威杨柳: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来源曲靖日报-曲靖新闻网
杨柳乡的村落一角。
杨柳乡位于宣威市城北约70公里处,是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地与贵州相接,水与贵州相连,这块偏远之地,却因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而精彩。时常有人问:杨柳乡有何特别之处?
穿越时光隧道你会发现,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驿道至今还蜿蜒在杨柳乡的山水之间,展示了秦始皇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一块块青石板在太阳的照射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上、向前铺陈着,这里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丝绸之路,延伸着宣威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三国时诸葛亮的队伍、明代傅友德的队伍就是从这条古道上经过。今天的我们无法还原当年的历史,但诸葛大营、古炮台、帅旗山等遗址就与诸葛亮和傅友德有许多联系,并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旅游景点。
这里的一条流淌千年、万年的河水,也因为诸葛亮一句“可渡甚好”而名为可渡河,随之就有了可渡关、可渡桥、可渡村。可渡村作为地处边陲的一块弹丸之地,也堂而皇之有了城的名分,明清时期的建筑饱经沧桑,矗立成今天宣威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人们,走进这里,俨然走进一段遗失了的历史空间。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一座古戏楼,曾经上演过多少人间的大悲与大喜,昭示着杨柳这块土地文化底蕴的深厚。
众多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杨柳乡的一大景点。“矗天拔地力千钧,铁画银钩神鬼惊”的“飞虹竚鹤”碑,相传为诸葛亮所书;划大如箕的“山高水长,水流云在”,是云南最大的摩崖石刻,书写的是明代杨升庵与御史缪文龙相遇可渡的一段情缘;而“披云崖”“紫竹林”等石刻,同样值得人们品读玩味;走进小碑林,一块块斑驳的碑刻,无声地诉说着远逝了的历史……
峭壁悬崖上,建于明末清初、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宝圆洞天”,有关儒、释、道三教的塑像,体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示的是儒、释、道相融相洽的文化景观。
宣威有八景,两景在杨柳:即翠屏积雪和桃溪泛锦。翠屏积雪,因岩石色白如雪而得名。桃溪泛锦,单就一个“锦”字,就让人浮想联翩。据有关史书记载:明代指挥李文龙在此遍植桃花,春来风吹桃花落于水中,水美如锦,就有了桃溪泛锦之称。今天,在“桃溪泛锦”山坡上的草丛中还有一块石刻:“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桃花流水,出自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斯景斯文,让人流连忘返。民族资本家浦在廷先生也曾有诗赞桃溪泛锦:“仙景留何处,宛温水月宫,蟠桃栽哪里?花片泛溪中。”诗中的“宛温水月宫”,就在瀑布下一个像月亮的山洞里,置身于此,仰头可赏飞泉一洞天,放眼可观桃花溪。
三股水,因三股清泉从山间流下汇成一个出水口。这里巨石林立,古树参天,流水撞击巨石卷起雪白的浪花,其声如万马奔腾,直敲人们的耳鼓。水流成溪,溪水清如洗,明如镜。水草舞动着妙曼的身姿,云彩变化着不同的形体,微风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人们,自然要陶醉在这青山绿水之间。
歌声是人类文明最原始的表现形式。有中国山歌之乡之称的杨柳乡,明转出天然、率性表达的山歌,不知唱了多少年、多少代,苦了要唱山歌,乐了要唱山歌:“赶花街,赶花街,莫在家中久久呆……”每逢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走过小桥,跳过小溪,爬过高坡,来到村外的草坪上、树林里对唱山歌,唱出的是心中火一样的情和爱。今天,杨柳乡的山歌已经唱出田间地头,唱进了城市,成为一道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景观。
这就是杨柳:杨柳青青,青青杨柳,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因为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闪烁着诗一样的光芒。这里古道蜿蜒,山高水长,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